教育局缺乏規劃遠見,小學慘被玩殘。因適齡學童增加,大埔、元朗及觀塘三區共五個校網的小學,今年九月須接受教育局要求,「加派」(增加統一派位學額)學生,以增加學額。本報發現,因部分小學已實施小班教學,被迫「開倒車」倒退回大班教學;部分校網仍有空置校舍,教育局卻無向辦學團體提供資助,加上學校僅可營辦數年,令團體未敢行動;至於受影響小學更指教育局諗縮數,加派後每間小學僅派多一個助理教席,無助分擔老師教學工作。教育界人士擔心在資源不足下,三個地區的教學質素勢必受拖累,最終只會令學生「輸在起跑線」。
教育局今年五月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指全港一四/一五學年小一適齡人數,將達五萬七千五百人,至一八/一九學年,更進一步上升至六萬七千五百人。其中因跨境學童數量持續高企,及區內多個屋苑相繼落成,大埔、元朗及觀塘區內共五個校網更屬重災區,因網內學校無足夠空置課室,教育局決定採用暫時「加派」的安排,該三區內部分已實施小班教學的小學,將於下個學年起被加派學生,至每班最少三十人,較現時每班二十五人增加兩成。
惟小班轉大班,卻惹來教育界及地區人士批評。教育局去年十二月與受影響區內校長召開緊急會議,以觀塘區為例,大部分校長都希望能保留小班教學,惟教育局最終一意孤行加派。「區內新屋邨早幾年已經開始入伙,點解一早唔諗定方法解決,係要逼埋身先處理?」觀塘區議員柯創盛批評教育局做法。
記者到訪區內其中一間小學,發現學校一早已因應小班教學調整校內設施,如減少每間課室及特別室的桌椅數量,電腦室內的電腦亦已減少,對於小班變回大班,教育界都未知如何應付。本身為小學校長的觀塘區小一入學派位跟進小組召集人羅勵賢指出,教育局無意向受影響學校增加額外資源,僅向每間受影響學校提供一個助理小學學位教席,擔心對學校構成負擔,「學生多咗,學校投放嘅資源,例如圖書館、課外活動等都會增加,如果學校獲分配資源不變的話,結果只會係每名學生分少咗資源。」
至於為紓緩跨境學童問題,而被納入跨境專網的大埔及元朗區校網,亦同樣面對加派問題。元朗區因其中天水圍的七十三校網僅得九間小學,每班或須加派至最多三十一人。
至於大埔區,原有十六間學校實行小班教學,大部分下個學年都需加派至每班三十人。大埔區小學校長會主席朱景玄表示,不少老師已習慣小班教學,擔心突然變回大班,將構成嚴重壓力,「只係多一個助理教席,除番開咁多老師,平均都幫唔到佢哋上一堂,實際幫助好有限。」
記者在觀塘區發現有兩間空置校舍,雖然教育局已接受辦學團體復辦,但因一八/一九學年高峰期一過,適齡學童稍減,復辦為期僅九年,被教育界人士稱為「短命小學」,「辦學團體最少要用二百萬添置各種設備,之後又要處理超額教師問題,可以話係困難重重。」羅勵賢希望當局能向新學校的辦學團體提供更多協助,以維持區內整體教育質素。
而同樣面對學額不足的大埔區,最少有六間被殺小學校舍已交回政府處置,但教育局未有放聲氣復辦。而元朗區亦有同樣情況,有辦學團體主動向教育局申請,將一所三年前因收生不足「被殺」的小學復辦,但未知教育局是否批准,元朗區區議員周永勤批評教育局欠缺長遠規劃,「教育局喺殺校嗰陣,就應該預計到會有學額不足問題,咁點解當日仲要咁急住殺校?」
教育局發言人指,小一學位的需求受雙非兒童數目影響,該局會採用靈活措施,包括向鄰近校網「借位」、改動學校其他房間「加班」等,有需要時會進行「加派」,而實施小班教學的學校「加派」時,當局會為有關學校提供有時限的額外助理小學學位教席。
圖/文:專案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