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政府宣布了向特定課程資助模式,以這個方式向自資院校提供資助,這個資助模式有其好處,但也存在誤區,坊間對這個資助模式認識不深,也出現了一些值得商榷的觀點。
現時政府提供的資助模式,其實是向各所自資院校的特定學科,提供入學同學學費上的資助。舉例來說,某院校的物流課程學費是七萬元,政府現時提供了四萬元的學費資助,同學只需繳付兩者相差的學費,在上述物流課程的例子裏,同學只需交三萬元的學費。
從同學的角度看,其所繳付的學費是少了很多,自然是受到同學的歡迎,但這個資助是針對同學而言,對各家自資院校來說,學費仍是一樣,同學在學費上得到資助,不等於院校得到資助,所以我們不應說政府現時資助自資院校,反而是將目前資助專上學生的學習規模擴大,讓同學的得益增加。所謂的資助是對同學的,而不是對院校,這是一個要分清楚的地方。
第二個誤區,是經這個資助計劃的課程,其質素比其他課程高。其實政府已開宗明義,這些受資助課程是市場人力資源短缺的科目,所以資助同學就讀的目的,是從人力資源的角度出發,而不是為任何課程質素背書。可是,不少人不明白這個安排,以為政府的資助等於課程的優劣,其實自資院校每一個課程,都經學術評審局的審批,當中質素是有準則和控制。
在這次的資助計劃中,樹仁大學並沒有一個科目上榜,但這不代表樹仁大學比不上其他院校,反之樹仁大學在許多學科上的成就,社會大眾有口皆碑。筆者舉樹仁大學作例子,旨在說明政府資助等於質素背書的謬誤。
第三個誤區是資助年期。現時政府的做法是資助三屆的入學同學,即自明年起三年的入學同學,都可以得到一樣的安排,而這個資助安排的去留,卻不是保證不變。換言之,這個資助安排只適用在三年的新入學同學,之後的安排便不知道,這個安排會否繼續,這個資助課程會否更改,現在都是不知道,因為這個資助計劃是施政報告中的建議,未來會否將之恒常化,定會是另一個問號。
旁人只知政府會資助在自資院校就讀的同學,但細節卻是不甚了了。雖然這個資助計劃有着種種的誤區,但筆者還是支持這個計劃,因為對不少同學來說,這個資助計劃,大大減低了他們的財政負擔,是對年輕人的一項德政。但這個計劃可以改良一下,讓這個計劃可以達到更佳目的。
首先,這個資助計劃是以各政策局人力需求推算而建議的,可是香港市場環境變化很大,今天短缺的人力資源,在四年之後卻很難評估。以今天的人力資源需求來決定資助對象,很容易出現未來的人力錯配。其實香港已邁向知識型經濟,需要的是總體高質的人力資源。受過大專教育的年輕人,他們面對轉變的能力較強,也可以配合未來社會的各種挑戰。所以筆者以為,這個資助計劃可以擴展到其他主修科目,也可以讓更多的年輕人受惠,而不是局限某些職業導向的學科。
其次,就是這個資助計劃是向同學資助,但是否可以微調一下,也增多向院校資助的元素?現時自資院校開辦的課程,以文商為主,箇中原因是理工科目的成本太高。政府的資助減輕了同學的負擔,但對一些課程成本高企的學科,其資助還是未能完全到位,假如資助層面擴展至院校,則受惠的同學數目會更多。政府資助是一項德政,對未來香港的人力培訓有很大幫助,既然這是第一次進行,當中存在很大可以改良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