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向泛民捐款一事,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有其支持者辯稱民建聯在今年的籌款活動上籌得六千多萬港元,相比黎被曝光的四千多萬元捐款,泛民甚至顯得有點可憐。
這次事件的焦點,不應該誤投在金額的多少,而是被指控議員有沒有在公眾不知情的情況下接受過捐款、並有沒有因而產生不當行為;其次,政治捐款的監管和提高政黨接受捐款的透明度問題。
讓我們摒除政黨鬥爭的局限去思考這個問題。由於政黨的公眾性,而且隨着政黨對公眾事務和政策制訂影響力的日漸增大,市民對於這次事件的關注是十分正常的。當然相關如何平衡捐款人私隱的問題還是需要仔細討論,但是目前只單純根據「公司條例」註冊成立和接受監管,已經不能反映出社會的需求,反過來也正在窒礙政黨的發展。
事實上,這個問題自○一年被提出以來已經持續多年,可是由於是要立法規管自己,不少政黨人士均持保留的態度。長遠來說,有關規管涉及公眾利益、政治道德和國家安全等一系列的問題。就目前事件,相關議員應該盡快澄清為公眾釋疑,特別是有提及過捐款關係到相關的議會討論,這更不止是政治和操守問題,更是法律問題。香港中文大學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接近百分之七十的受訪者,對香港本地政黨持負面印象。香港對公務員有完備的監管體系,獲得市民高度信任。政黨作為新興制度,也需要相應監管配合,才能建立公眾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