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天下:手中一票「神聖」掉了

已故學者勞思光有篇「少作」,論「人才與風氣」,他說:通常風氣之壞由於無人才;人才愈多則風氣便應該轉好。而風氣轉好,則國勢必由衰而轉興。

然而,歷史告訴大家:恰恰不然。北宋初期人才輩出,仁宗時有范仲淹、富弼、呂夷簡等人;其後神宗時有王安石、司馬光、范純仁、文彥博……可是在革弊變法中,黨同伐異,黨爭連連,自令國勢日壞,風氣也日壞!

「人才與風氣」——確是一道歷史辯論的好題目,尤其在衰世、亂世,真天才往往更含冤莫辯而終,像晚清曾出使英國的郭嵩燾,便被其副手劉錫鴻諸多惡毒攻擊,致使他晚年於《戲書小像》感嘆:學問半通官半顯,一生懷抱幾曾開!郭嵩燾病逝於一八九一年,後半生仍未能擺脫「漢奸」之名,直到他死後九年,當義和團運動高漲之際,還有京官上奏請開棺鞭戮郭嵩燾之屍以謝天下。

人才在一個愚昧、封閉的國度,往往會無故被滅聲扼殺!讀史閱世,常令人怨憤莫名!

香港回歸後之亂,政府或議事堂上,說得上「人才」的,恐怕不多吧?而議事堂上,幾個常站在道德、正義高地的泛民議員,都是有份收取淫賤黎巨款、在立會幫壹淫媒講好話的政棍,有些「厚顏否認收錢,無膽控黎誹謗」的議員,那就更等而下之了,市民當年手中一票,未能看清其真面目,白白「神聖」掉了!

這批「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代議士」,再怎樣議論縱橫、口舌便給,無疑是虛有其表。清末,京城流傳順口溜說:太醫院的藥方,翰林院的文章,都察院的奏章,光祿寺的茶湯……譏諷它們中看不中用。

好些泛民政棍,淪落成「文官三隻手」,雙眼只見「$」,議事堂之論政風氣,又怎會不臭氣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