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退保一味拖 老有所養仍是夢

香港是示威之城,大家早已見怪不怪,不過,本周日二千多名公公婆婆上街爭取全民退休保障,更由坐輪椅隊伍打頭陣,場面仍然震撼人心。遊行隊伍中年紀最大的已經九十六歲,他們上街不僅是為自己,更是為下一代、為香港的未來。他們的吶喊,港府聽到了嗎?

如果不是被迫無奈,如果不是政府涼薄,老人家不會頂着暴雨,冒着酷暑走上街頭。正如七十五歲的馮伯指出,長者生活津貼及生果金均不夠應付昂貴物價,為爭取全民退保,「幾十歲都要企出來」;而九十六歲的曾婆婆已經第三次參與爭取全民退保活動,她認為落實方案「對我好,對後生好」。遊行隊伍抵達特首辦公室時,眾人擲出紙飛機,揶揄港府在全民退保問題上「放飛機」,違背當初的諾言。

香港人口老化,長者貧窮問題惡化,但歷屆政府以種種藉口推卸安老責任,致使不少長者為了生計而上街執紙皮,成為香港一道恥辱的風景。本屆政府曾承諾會研究落實全民退保,說得無比動聽,但兩年多過去,全民退保仍然只聞樓梯響,令人大失所望。雖然港大教授周永新受港府委託,早前完成全民退保問題的研究報告,建議設立全民退保金,但港府是從善如流,還是以研究為名繼續推諉,不能不令人質疑。

香港目前號稱有三根安老支柱,分別是強積金、個人儲蓄及綜援制度。事實已經證明,強積金制度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只能聊備一格;綜援制度覆蓋範圍有限;至於個人儲蓄,更難抵通脹蠶食。有金融機構發表報告,指港人退休信心指數偏低,僅五點五分,原因是通脹及樓價上升,致使預期退休開支每個月大升五成四,達到一萬六千六百元。以港人平均壽命計,至少需要數百萬元「棺材本」,才能維持最基本的退休生活,問題是,大部分基層打工仔收入有限,手停口停,根本就沒有多少積蓄,遑論退休時坐擁數百萬元積蓄或資產,如果沒有全民退保,勢必面對臨老過不到世的尷尬。

既然香港不是養老之地,叫長者去哪裏安度晚年呢?上述調查報告又顯示,四成人退休後不考慮留在香港,其中一半希望去內地或台灣。不錯,以往內地及台灣生活指數較低,但時移世易,近年兩岸物價也在飛漲,內地某些物品甚至比香港還貴,否則內地人也不會山長水遠來香港掃貨,到內地或台灣養老恐怕過於樂觀。更何況,長者多病痛,港人到外地安老卻無法享受當地醫療保險,萬一病情危急,隨時呼天不應,叫地不靈。港府推出廣東計劃至今只有不足一萬七千人受惠,不到全港百萬長者的零頭,足證內地養老只具象徵意義。

歸根究柢,香港的問題只能香港解決,而港府並不缺少安老的資源,缺少的只是承擔而已。前朝曾蔭權政府虐老成性,結果淪為長者打小人的目標,難道本屆政府還不知吸取教訓,也要嘗一嘗鞋底打臉的滋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