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內地經濟「三期疊加」

內地經濟正處艱難的調整期,以前經濟主要靠投資拉動,現在新的領導層,發覺再走這條路已不可行,因為若然繼續舉債投資或開閘「放水」,泡沫愈來愈大,一旦爆破,後果將不堪設想。

在朱鎔基時代,中央採取財政發債的方式,增加基建投資,推動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到了溫家寶時代,金融海嘯席捲全球之際,實施了「四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雖然令到內地經濟得以持續增長,但也出現產能過剩、通脹加劇、成本上升和金融風險大增等後遺症。

改革開放三十餘年,內地經濟年年增長接近一成,可說是創造了奇迹,但亦埋下危機。尤其各個地方政府的政績,往往喜歡拿GDP比併。事實上,地方政府通過舉債,把社會資金轉化為固定資產投資,很容易提升GDP政績,而債務則可延後償付,變成「政績自己領,風險後人受」。習李新政府上台後,面對的就是後一句的環境。

數據顯示,內地今年首季度銀行壞帳率顯著上升,去年內地銀行新增不良貸款約一千億元,而今年首兩個月的不良貸款已逾六百億元,相當於去年全年的六成,這其實已是一個警號。

有分析說中國經濟正處於「三期疊加」階段,分別是:增長速度進入換檔期;結構調整面臨陣痛期以及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今年國家把經濟增長目標訂減為百分之七點五,並轉為以擴大內需來拉動經濟,把服務業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軸,方向是正確的。但這個轉型過程將會漫長和艱苦,大家應有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