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兩黨政治之外,能否生出第三勢力,不是新興話題。上世紀九十年代,幾個國民黨精英不滿李登輝,便試過另組新黨;再後來,連戰跟宋楚瑜為出選大位,老宋也試過脫黨參選,自組親民黨。新、親兩黨剛成立時,都曾風風火火,的確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在不斷選舉的大環境中,如今都顯得不復當年勇了。
國民黨積弱,民進黨也不顯強,接連幾次社運,說是衝擊執政黨,但民進黨也不敢走得太前,可又不甘放棄撈點政治油水,便惟有靠邊站或者靠坐。到頭來,要檢討的不只執政黨,還有在野黨。
過去民間批評馬英九,搞內政靠陳水扁腐敗,搞外交靠大陸走向國際;如今大家檢視民進黨,不也靠馬英九無能,國民黨內鬥?若說兩岸主張、經貿政策,比起國民黨,民進黨更無對策,民間罵多罵少,不過是執政、在野的分別,要查找不足的豈只國民黨!
顯然地,現在的第三勢力不再出於政黨,不再由政客牽頭,而是出於民間。所謂民間團體、學運社團、公民組織,甚或獨立的中間選民,透過網絡聯合,形成一股新興力量。他們說是監察國民黨,實際上卻取代了民進黨的在野地位,難怪民進黨湧現的檢討聲音要比國民黨還要多。
首先,這股力量不屬於藍營,卻也不倚靠綠營,長遠看來,便有發展成第三勢力的可能,一旦成型,被取代的將是民進黨而不是國民黨。其次,這股力量就算沒有政黨化,卻可預見日益壯大,將來換誰執政都不好過。
台灣的政黨很難生出第三勢力,但直接來自民間的第三勢力已然成型,不外反映,民間對藍綠兩黨的長期對立權鬥早已厭煩,第三勢力要淘汰的其實是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