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下稱房顫)是常見的心律不正疾病,患者心房內可形成血塊,繼而引致中風。部分病人不適合服用薄血藥以預防中風,要靠手術治療,包括近年新引入的微創左心耳封堵術。中文大學心臟科專家聯同內地工程師研發一款最新型左心耳封堵器,全球已有百多名病人成功植入,其中本港亦有三名病人採用。病人術後出現嚴重併發症比率較植入其他封堵器為少。封堵器仍需待不同國家的衞生部門審核成效,才可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林逸賢表示,本港約有百分之一至二的人口患有房顫,病因與年紀大,心臟起搏功能轉差有關,另外冠心病、高血壓及其他心臟病亦可致房顫;常見病徵有心悸、昏眩及心跳紊亂,但也可能毫無徵兆,直至突然中風始發覺。
他解釋,房顫會影響血液流動,於心房內形成血塊,一旦血塊遊走至腦血管並引發阻塞,便會中風。由房顫引起的中風,與左心耳「累事」有關,因為左心耳有網狀結構,特別容易造成血塊。房顫病人一般要服用薄血藥,但因傳統藥物「華法林」須嚴格戒口,患者較難依從,服藥效果不理想;新一代藥物毋須戒口,但不適合部分肝腎功能差、出血風險高的病人,這類病人只能接受手術,包括左心耳封堵術,令血液不會流入左心耳並凝固成血塊。
林逸賢與內地一家公司合作研發新款左心耳封堵器,新封堵器以特製物料製成傘形,能穩固封住心耳,又因操作較易,引起心包積水、封堵器脫落等併發症的比率,較現有封堵器低。由前年至今,全球有一百一十七名病人成功植入該款封堵器,其中本港三名病人今年四至六月完成手術。
林亦提醒市民,為減低患心臟病及房顫風險,應保持適量運動及均衡飲食,有助心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