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氏菌入血 後患無窮

炎炎夏日有利細菌繁殖,食物若於室溫存放過長時間,容易孳生沙門氏菌或副溶血性弧菌等,一般人「中招」後或致屙嘔,但年長或長期病患者吃下含菌食物,細菌容易入血,可造成嚴重感染。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梁偉強表示,沙門氏菌可感染血管引發炎症。數年前曾有患有主動脈血管瘤的七十多歲老翁感染該菌,持續發燒入院,又出現血管發炎,血管瘤增大更險些爆裂,幸好注射六星期抗生素後逐漸康復,他提醒長期病患者要特別注意食物衞生。

沙門氏菌較常見於肉類和蛋類食物,食物放在室溫時間太長,會加速細菌孳生;處理食物過程亦有機會出現交叉污染。梁偉強表示,即使受感染後康復,該菌仍會在腸道存在一段時間,若廚師等如廁後沒洗手或未康復便處理食物,便會污染食物,故廚師患病絕不應上班。

腹瀉有助排走腸道細菌

梁偉強指,進食受細菌污染食物引致的腸胃炎,一般會有一至兩日腹瀉,但長期病患者、長者和幼童的病情會較嚴重,可能會因腹瀉導致脫水或腎衰竭,因此若腹瀉嚴重,便要求醫。他又提醒,腹瀉可將腸道內的致病細菌排走,故患者不應服用止瀉藥物,以免延長帶菌時間,增加傳播機會。由於腹瀉可致脫水和電解質流失,他建議患者可吃加鹽粥水或治療脫水的沖劑;不要單靠飲清水補充水分,以免將體內僅餘的少量電解質稀釋;也不應飲奶,因腹瀉會使腸壁的乳糖酵素流失,無法消化奶類,反而加劇腹瀉。

他指,食物中毒的定義是有超過一人同時出現不適,通常只要追查患者進食的共同食物,便可追查源頭。但醫生接獲的腸胃炎求診個案,多數無法得知有沒有其他病例,病人發病前亦吃過多種食物,較難追蹤問題食物。夏季有利細菌繁殖,市民選擇熟食或熱的食物較為安全。若食物本身應作冷吃,例如三文治等,便不應「翻熱」,以免助長細菌孳生。

本欄與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及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合作,推出醫學專題報道,每隔周五刊出。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