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伊蘭德國報道】政府在解決本港廢物困局上硬推「三堆一爐」,引起公眾強烈反響,但在源頭減廢方面卻欠通盤規劃和支援。反觀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早前以考察為名到訪的歐洲,多國在減廢和回收業的發展已相當成熟蓬勃,並能創造無限商機。本報記者最近走訪德國慕尼黑一間超過半世紀歷史的著名回收公司,負責人指,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回收業不再是蝕本生意,回收業的興旺除促致減廢,市民亦毋須增加負擔,完全是雙贏局面,值得香港借鏡。
位於慕尼黑市外圍的廢物回收公司Wittmann屬私人全資擁有,約有一百五十名員工,並擁有約一百五十輛重型貨車的龐大車隊,主要回收該市十二類廢物。公司項目工程師Sascha von Glowacki受訪時坦言,德國人均支持垃圾分類,多數家庭備有兩個或以上垃圾桶將廚餘及一般垃圾分類,廚餘可自行售予農場作肥料,或交中央收集處處理並「轉廢為能」,膠樽、玻璃樽及紙張等亦可售予回收商或退回商店取回按金。
Sascha指,自歐盟○八年訂立《廢物綱領指引》(Waste Framework Directive),規定各成員國制訂減廢、分類措施與評估指標,又引入「污染者自付」、「生產者延伸責任」等原則後,至今已見成效,既成功從源頭減廢,亦大大提高了廢物回收再造比率,其中德國表現尤其顯著,由於政府大力支持配合及提供技術支援,該公司一直「有錢賺」,他們將廢物售予合作機構回收再造,塑膠、紙張、鋁罐、玻璃及建築木材等物料再造率已高達八至九成。
對於香港遲遲未能解決處理廢物問題,Sascha認為,首要工作是政府必先訂出相配合的減廢政策,如加強支援回收再造業、提供技術培訓、資源補貼或資助等,另全面落實生產者責任制,加強公民教育,提供整體環保意識,而非只以懲罰式口脗強調「污者自付」及恐嚇市民將被「垃圾圍城」。
事實上,據歐盟環保局(EEA)去年公布,近十年歐洲回收業發展帶動就業率升近四成半,數字的提升亦刺激了循環再造業技術創新,歐洲國家現已極少用堆填及焚化技術處理垃圾,主張回收再造。Sascha認為,若香港能落實完善政策框架,絕對可以發展出可持續廢物管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