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能源組合 難解政治爭拗

開放電力市場、打破壟斷的討論已經持續多年,但當香港有機會引入內地電力、增加競爭時,民意卻變得躊躇不前,這除了港府提供的相關資訊欠清晰、內地供電可靠性受質疑外,亦因為本港政治形勢丕變,從內地買電不再是純粹的經濟合作議題,而變成政治議題,達成共識談何容易。

港府就調整發電能源組合推出諮詢,提供兩個方案供市民選擇,包括向南方電網購入三成電力,以及增加天然氣發電比例,雖然當局聲稱,對兩個方案持開放態度,沒有預定立場,然而明眼人都看得出,當局傾向引入南方電力,或至少是一種談判策略,皆因兩電利潤管制協議於一八年到期,要重新談判。在目前的利潤管制協議下,電力公司只要投入更多資金,就有固定的高回報,而不論香港需不需要那麼多電,也不論經營效率如何,這被視為電力公司漠視社會責任賺到盡的根本原因。

當局本來以為,引入競爭方案會受到公眾歡迎,結果卻出乎意料。隨着諮詢期即將結束,坊間質疑南電方案的聲音忽然大起來,並與本地電力公司提供的數據遙相呼應。質疑南電穩定性最有力的數據,是去年南電停電三小時,反觀香港僅停電數分鐘,以一個穩定性比香港差的系統來向香港供電,似乎並不合理。還有,現時本港兩成電力由深圳大亞灣核電廠提供,再引入三成南電,內地供港電力將達五成,香港有可能失去電費的議價權,變得任人宰割,東江水不斷加價已是前車之鑑。

在商言商,本港電力公司質疑引入南電不足為奇,而市民對供電可靠性的憂慮也不是沒有道理。不過,正如專家指出,有關供電可靠性的數據有一定誤導性,因為南電覆蓋範圍之廣及供電客戶之多,非本港電力公司可比,在不同基礎之上比較停電時間,只能得出偏頗的結論。港府亦罕見地作出澄清,指南電穩定性不比香港差,甚至比港電更高。對於引入南電的價格如何,當局指即使供電也是十年以後的事,暫時難以預測。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公眾如墜雲裏霧裏,一時難下判斷,公眾諮詢注定是走形式。其實,引入內地電力還有另一個阻力,就是伴隨中港矛盾衍生的本土化傾向正愈演愈烈,任何有可能加強中港經濟融合的政策,都會遭到激進勢力的狙擊,高鐵計劃一波三折以及針對內地旅客的驅蝗行動不斷上演,已是明證。另一方面,在內地不少民眾心目中,本是公平交易的經濟合作,往往被視為內地對香港的無條件貢獻及支持,以致動輒威脅要對港「斷這斷那」,可以說,中港矛盾激化已成為引入電力的最大阻力之一。

經濟博弈夾雜政治爭拗,令香港調整能源組合及引入競爭變得複雜化,當局應列明本地增加天然氣發電及引入南電的各項利弊,只有完整而清晰的資訊,才能有助公眾作出明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