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各界正為是否調整個人遊政策爭論不休之際,零售業亮起紅燈,四月份零售總額錄得○九年以來最大的單月跌幅,這已是連續第三個月下跌,顯示由個人遊帶動的零售業強勁增長已無以為繼。成也個人遊,敗也個人遊,旅遊業過分依賴單一市場,而零售業又過分依賴內地客,並非健康現象。
日前公布的四月份全港零售數據,銷售額按年大跌近一成,其中珠寶首飾、鐘錶、名貴禮品等奢侈品的銷售額勁跌近四成,引起業界一片嘩然。去年四月國際金價大跌,吸引內地客來港「搶金」,推高整體零售額,本來業界預期今年四月份零售額會下調約百分之四,不料實際情況遠較預期嚴重。有業界人士警告,如果削減個人遊,過去數年來因過度擴張而形成的零售泡沫隨時爆破,不排除有商舖裁員及結業。
在商言商,商界本來就反對削減個人遊,如今零售業出現倒退迹象,反對聲音必然大增。事實上,今年頭四個月訪港旅客數字仍錄得近兩成增長,平均消費額亦有上升,惟零售數據不升反跌,反映內地個人遊的消費模式正在改變,出現旺丁不旺財的趨勢,原因可能是近年內地經濟增長放緩,加上當局強力反腐,造成奢侈品滯銷。另一方面,由於個人遊衍生中港矛盾,激進團體持續的「驅蝗」、「拖篋」行動令不少內地人卻步不前,五月份來港內地旅客有減少之勢,業界擔心零售業隨時陷入價量齊跌的困境。
業界的憂慮顯然並非杞人憂天。內地官方傳媒的一份網上調查顯示,約七成受訪者表示未來一年內沒有訪港計劃,反映內地居民訪港熱情正在冷卻。被問及不來香港的原因時,逾兩成六回答是「不想被歧視」,居第一位;逾一成六回答「不夠人情味」,居第四位,兩者相加逾四成。換言之,激進團體針對內地旅客的不文明行為「求仁得仁」,即使港府不調整個人遊政策,個人遊的增長勢頭恐怕亦已走到盡頭。
零售業在錄得持續十年的高增長之後出現頹勢,足以引人深思。本港產業結構本來已非常單調,所謂四大經濟支柱,其實主要由金融業及旅遊業苦苦支撐,而旅遊業又過分依賴個人遊,一旦內地經濟及政策有變,香港首當其衝,隨時無險可守。近年人民幣升值,加上內地食品、藥品的安全問題層出不窮,造成內地居民對香港商品的需求旺盛,本港衣食住行都出現為人民幣服務的傾向,一旦內地市場發展成熟,內地居民還會捨近求遠到香港搶購嗎?水貨活動還會那麼瘋狂嗎?
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這是最基本的常識。香港背靠內地,有近水樓台之利,但福兮禍所倚,市場及客源過分單一的風險不容忽視,有人形容個人遊好比鴉片,欲罷不能,後遺症很大,並非沒有道理。個人遊政策不能不檢討,但削減旅客又勢必損害經濟,香港正處於進退兩難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