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硬削個人遊於港不利

「削減兩成個人遊旅客」,特區政府拋出這個話題,有如「一石擊起千層浪」,與此相關的概念股應聲下瀉,如收租股九倉、零售股莎莎等均受壓,據統計,這些股份單日已蒸發了七十億元。

削減百分之二十,是一個甚麼概念?如以去年內地訪港的個人遊旅客二千七百多萬人次計算,就是減少五百五十萬人次;而以個人遊旅客消費佔去年零售總額百分之二十二點二計算,相當於一千一百億元,由此推算,減百分之二十,就是零售業減少二百億元生意。

削減兩成個人遊,將會對旅遊、飲食、零售和酒店等行業造成嚴重衝擊,不少家庭會因而減少收入,難怪社會上反應強烈。尤其政府剛公布四月份的本港零售業生意總體大跌近一成,現來談這話題,更不是時候。

平情而論,削減個人遊,首先是難以執行。怎樣減?用甚麼方法減?過關時「截流」,抑或要開放訪港個人遊的四十九個城市每天定額?怎麼做都必然會引起新的問題,相信兩地有關部門一時三刻也很難拿出有效的辦法。其次,旅客來港消費,「拒人於千里之外」不合情理,而針對內地客,更有歧視之嫌。

筆者認為,採取任何硬性的行政措施來限制人次均不適宜,暫時可行的只有與內地商討取消深圳獨有的「一簽多行」,這做法好處是對其他四十八個城市沒有影響,同時有助減少「水客」。不過長遠來說,香港本身要做好分流擴容工作,同時也應多動腦筋,設法讓訪港的旅客從量向質方面轉變,方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