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簽多行路不通 有人歡喜有人愁

在港府放出風聲擬削減個人遊旅客的同時,內地當局亦正着手檢討相關問題,「一簽多行」首當其衝,為該政策設限甚至取消恐怕已無可避免。對此,有人歡喜有人愁,削減內地旅客固然可以消除部分亂象和爭議,但對於旅遊及零售業來說,這不啻是一個晴天霹靂。

眾所周知,一簽多行政策主要為深圳常住居民而設,本來既便利兩地交流,亦有利本港旅遊業,結果卻成為走私水貨的漏洞,衍生不少亂象,對港人尤其是北區居民造成嚴重滋擾。去年約有一千萬內地旅客不過夜,不少人一天出入香港多次,估計大部分是水貨客,可見一簽多行問題多多,確實有檢討的必要。事實上,自從中央官員要求港澳辦研究香港接待旅客的承受能力後,相關部門已就深圳居民一簽多行的來港模式進行研究,包括統計人數、每年來港次數、其背景身份以及來港目的,研究是否需要為該政策設限,以減少來港的人流及負荷。

其實,既然一簽多行政策已淪為水貨客的通行證,即使設限甚至取消,對正常旅客影響也不大,相信不會引起太多爭議,反而內地旅客若大幅減少,對本港旅遊業及整體經濟的衝擊才是最值得關注的問題。內地傳媒的評論文章指出,如果用政策刻意削減個人遊數目,香港旅遊收入會明顯下滑,單是減少不過夜的一簽多行,旅遊業每年可能減少一百億元收入,一萬人將面臨失業。姑勿論這些數字是否有根據,削減旅客人數將會影響經濟,這是不爭的事實,近日多隻零售類股份股價聞風下跌,正是反映了業界的憂慮。

有一利必有一弊,到底是清淨重要,還是經濟重要,現在已到了不得不選擇的時候,魚與熊掌是不可能兼得的。港府早前評估指出,香港兩年後可以承受七千萬人次的內地旅客,十年後可以承受逾億人次,這根本是欺人之談,去年訪港內地旅客僅約四千萬人次,香港已經吃不消,如果逾億人次來港,香港豈不是隨時陸沉?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旅客本來不嫌多,問題在於港府無所作為,旅遊配套設施十年如一日,本來只能招呼一桌客人,結果來了兩桌甚至三桌客人,不亂才怪。港府與其好大喜功,胡亂評估,不如切切實實增加設施,提高接待旅客的能力。很簡單,當局揚言要在邊境或大嶼山興建購物城分流旅客,如今到底有何進展呢?

歸根究柢,內地人之所以爭相來港購物,皆因「中國製造」信譽破產。內地乳品業一位官員承認,內地消費者熱衷於到境外或者網購嬰幼兒配方奶粉,是由於家長對國產奶粉缺乏足夠信心。事實上,在無物不假、無食不毒的神州,令人沒有信心的又豈止奶粉而已,內地人在香港幾乎甚麼都要,奶粉、紙尿片、日用品甚至醬油,見甚麼掃甚麼,這已足以說明一切。所以說,中國產品質量一日沒有保障,消費者一日沒有信心,香港水貨亂象就不可能杜絕,中港矛盾也就不可能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