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前的北京「兩會」中,有人發炮批評,一些高官陸續出書,旨在為自己樹碑立傳,但內容乏味,實在是浪費紙張。
這番話可謂說到實處。我手頭上便有一些所謂的「日記」,記的都是流水帳。例如,某月某日,天氣晴朗,主持會議,決定將某個決定提供表決,下列為《人民日報》報道摘要。這些流水帳相當無謂,肯定都是由秘書操刀,或者組織一個寫「日記」的寫作班子為他編輯而成的。
儘管這些文字不值一提,但也有些文集不能一概而論。比如前總理朱鎔基,他也編輯出版了多本文集,如《朱鎔基講話實錄》、《朱鎔基上海講話實錄》等,我購有一套,但沒有讀完。不過,當我讀到其中一篇《在三次市委常委民主生活會上的發言》,這是他在擔任上海市長時的講話,就覺得這個人頗為坦白,並且有自我批評的精神,堪為高級幹部的楷模。
朱鎔基在發言中說:我覺得自己發揚民主不夠,與副市長、秘書長、副秘書長多商量,多聽取他們的意見,鼓勵他們發表不同的意見不夠。他進一步說:一方面,自己希望多聽他們的意見,鼓勵他們發表不同的意見,但是人家一發表不同意見又往往去駁人家,這就使人家以後不大敢發表不同意見了。
在我們國家的高級幹部中,這種情況還少嗎?有的領導,是長期形成一個下級不敢多提意見的氛圍,上級怎麼說,下面只有唯唯諾諾照辦。有時候,下級明知行不通,明知與現實有距離,都不敢多提意見。在中國政壇裏,這種「一言堂」的現象相當普遍。
至少,朱鎔基還起碼讓人家講話,只是對下面的意見「往往去駁人家」,總的還是願意讓人家講話,而且不會記仇,不會因此而給下級「小鞋穿」(就是打擊報復)。
另外,朱鎔基又勇於自我批評,說自己「對下級有點粗暴,總是不很耐煩」,令下級幹部「特別是知道我脾氣不好,看見就有點害怕」,因而他感覺到,「如果讓我這個毛病發展下去,將來會脫離群眾,很多事情會辦不成、搞不下去」。
朱鎔基又說過:「你當面給人家下不了台,確實使人家以後不願給你提不同意見了。」這就堵塞了言路,不利於工作。由於朱鎔基比起其他官員較為勇於自我批評,所以下面的批評意見可多了。
但有人說,現在只有朱鎔基的話才頂用,這樣下去並不是好現象。而許多同志見到朱鎔基不敢講話,對同志的批評過多,就會不利於調動下面幹部的積極性。
朱鎔基這種對下級過分嚴厲、批評毫不留情的作風,連我們這些局外人都聽說過。然而,由於他對工作認真負責,大公無私,所以瑕不掩瑜,在擔任總理的時候口碑較佳,與一些庸碌而又有私心的人相比較,大家都認為朱鎔基是一位好總理。加上他退下來以後,並沒有弄權,也不結黨營私,十分撇脫。
朱鎔基主政上海的時候,曾經兩次會見今天的特首梁振英,徵求對土地批租和開發房地產市場的意見,並表示要派一些人到香港來培訓,證明他並不是一個夜郎自大、自以為是的人。
回想二○○一年,第九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朱鎔基曾經來香港人大代表團聽會,並即席發表講話。他對香港提出四句意味深長的話,那就是:「肯定成績,堅定信心,穩定第一,團結為重。」特別是末尾兩句,對今天香港的政治生態,更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