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捭闔:高校轉職教意義

近年經常聽到關於中國經濟需要轉型的意見,因為中國勞動力只能夠在整個生產鏈當中賺取最微薄的勞動密集回報,賺的都是血汗錢。這是對的,但我們也不可以忽略,正是因為通過密集勞工參與世界經濟的生產活動,讓中國完成了資本和人員技術的原始積累。從人力資源的角度來看,這個過程保證了中國社會自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多年的就業率,也讓這些工人完成了從農民轉型為城市工人的過程。

這是中國進行現代化的第一階段。這個發展方向並不是偶然而至的,而是政府有計劃部署的成果。早在一九八八年,趙紫陽便曾經提出「兩頭在外」的「大進大出」戰略。所謂「兩頭在外」,就是實行「原材料在外」和「產品在外」,「把生產經營過程的兩頭放在國外」:從外國進口原材料,經過國內加工的中間環節後,把產品出口外國市場。這無形地把中國的經濟活動融入到世界市場當中去。

這是政府面對中國人口眾多、技術貧乏,但急於打開封閉局面、振興經濟所使用的對策。當然在大方向之下,對一些生產元素的預估出現了嚴重的意外,最主要指的是環境污染的災難問題。可是總體上來說,這個方向還是充分發揮了中國的人口紅利優勢,實現了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改善了民生。

現在中國的發展正在進入第二階段。內地剛公布把六百多所本科高校(提供文化教育學士學位的大專院校)轉為職業教育,正是在回應新階段的人力資源需求。明天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