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肅省蘭州市自來水苯污染事件,把法國威立雅水務公司推上了內地輿論的風口浪尖。威立雅水務集團是全球三大水務集團之一,中國目前有二千多萬城市居民依賴威立雅提供的自來水生活。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引發此次飲水危機的原因,但截至目前,蘭州政府、威立雅水務公司、蘭州石化等涉事機構各執一詞,事故真相依然撲朔迷離。
內地媒體紛紛痛斥威立雅作為外資企業在中國多次遭受水污染處罰的前科,極端者甚至做出「外資控制中國水務市場」的批判論調,卻鮮有人問責於當地政府:為甚麼實行「飲用水日通報制」的環保局在事故次日才通報?面對市民一系列的質疑,上月蘭州政府甚至還曾嚴詞闢謠,並「查處了造謠人員」。
我們不禁要問:為甚麼不少在外國享有高聲譽的國際企業,來到中國之後均紛紛傳出醜聞?此前還有法資連鎖超級市場對貨品定價的作弊行為、美資連鎖快餐店的食品衞生等等。經過近百年來的經驗,中國人對外國的事物都特別容易產生一種迷信,所以也順理成章地把這種期望投射到外資企業。這是中國文化當中,重品格而輕制度的延續:對事和對人的態度,首先是觀察道德水平。
事實上,我們不應過度信賴企業的自身操守。要避免「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尷尬,關鍵還在於通過政府的監管和制度,來確保有效的市場運作。如何建立一種平衡的商業心態,這是建立市場經濟過程當中一個無形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