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互通勢所趨 互惠互利最重要

隨着總理李克強在博鰲亞洲論壇上一錘定音,香港與上海交易所互聯互通機制正式落實,兩地雙向開放資本市場,這是一個新的嘗試,也是一個新的挑戰,互聯互通能否達致互惠互利,不妨拭目以待。

所謂互聯互通機制,即是容許上海及香港投資者通過當地證券公司或經紀商,買賣雙方掛牌的股票,試點分兩部分,包括本港投資者買賣A股的滬股通,以及內地投資者買賣港股的港股通。滬股通初期總額度為三千億元人民幣,每日額度一百三十億元;港股通初期總額度二千五百億元,每日額度一百零五億元。在完成相關交易結算規則及系統、獲得監管機構批准等程序後,預料六個月後正式啟動。

港府認為,滬港互聯互通機制可促進兩地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有助香港進一步發揮超級聯繫人的角色,鞏固金融中心地位。事實上,隨着中港交流日益頻繁,經濟逐漸融合,兩地資本市場雙向開放乃大勢所趨,投資者對此不無期待。早在七年前,內地已計劃推出「港股直通車」,後來因為考慮到內地欠缺相關法規監管資本市場流動,以及擔心大量資金湧入香港可能造成市場波動,港股直通車計劃被緊急叫停,無疾而終。如今時移勢易,內地資本市場逐步開放,人民幣持續國際化,法規也相對完善,當年的顧慮已大大消除,互聯互通機制可謂水到渠成。相對於當年的港股直通車,互聯互通交易與結算顯然更方便,形式更靈活,影響亦更大。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在中港經濟加快融合之下,港股受內地股市影響日深,而內地資金來港炒股更是公開的秘密,可見兩地資本市場互相開放宜早不宜遲。對於香港而言,這不僅為投資者提供另外一個投資渠道,亦有助進一步發展人民幣業務,鞏固金融中心地位;而對於內地來說,互聯互通除了可以增加投資渠道,對打破股市持續低迷怪圈,以及加速人民幣國際化,同樣是利多於弊。

眾所周知,隨着內地發展一日千里,尤其是上海設立自貿區後,香港優勢正逐漸消失,邊緣化危機日甚一日。作為首個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香港本來一枝獨秀,然而,如今人民幣交易中心已擴展至全球各地,競爭不斷加劇,連金融發展局亦警告人民幣業務發展遭遇瓶頸,促請港府解決。在這種情況下,互聯互通機制不啻是一場及時雨,有人甚至形容這是中央又一項挺港政策。當然,內地也有開放市場的實際需要,不管是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還是提振長期低迷的股市,或者是完善整個金融市場,為兩地投資者開啟方便之門都是大勢所趨,而互聯互通機制更是必經之路。

事實上,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開放市場並非零和遊戲。上海和香港既是競爭對手,也可以成為合作夥伴,互聯互通能否修成正果,創造雙贏,既視乎投資者的信心,亦視乎兩地當局是否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