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學文憑試被視為「奪命科」的中文科昨日開考,寫作卷「三題有兩題」包括「必要的沉默」及「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均被指為容易離題的「高風險題」!其中題為「必要的沉默」不但引發大批考生和網民爭議,質疑考評局藉試題推崇「順民教育」,更被資深中文科老師批評題目具傾向性,考生一旦懷着「憤世」主觀角度作答而未有為「必要的沉默」下定義,或遭扣分。
有逾七萬四千名考生昨應考文憑試中文科卷一閱讀及卷二寫作。卷二寫作設三題目,包括以「必要的沉默」續寫文章、以「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談有關處世態度,以及看圖作文題「陽光與陰影」,考生須三選一作答。
「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及「必要的沉默」被形容屬高風險「陷阱題」。「必要的沉默」續寫題更引起大批網民熱議,質疑考評局設題具引導性,網民Saifai Kwok指「第一題要考生思考沉默是金,有事都唔好出聲,沉默嗰舊金大過公平公義?……」網民Koala Au則嘲諷指「現在的政府,就是喜歡培養沉默的市民」;亦有網民質疑考評局推崇「順民教育」。
資深中文科老師陳匡正指出,「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乍看顯淺,但屬最高風險的一題,因涉及處世態度,考生需先點出這兩種態度的背後原因,再列舉社會例子作評價和支持論點。至於「必要的沉默」,她認為起題具前設和傾向性,加上現時言論自由、佔中等議題極具爭議,容易造成社會反響,選題不太恰當。
至於中文科閱讀卷則設白話及文言文兩個篇章,分別為台灣作者徐國能的散文《第九味》及《史記‧孔子世家》(節錄)。陳匡正指,白話文較文言文相對深奧,又指雖然《史記‧孔子世家》字詞艱深但提問方式與舊制會考相近,反觀白話文則以台灣作品取材,而這亦是近年考評局的取向,但《第九味》的答題要求甚高,涉及人生的深層意義,特別是問及「第九味指的是甚麼?」連不少老師也被「考起」,需花時間咀嚼文章內容再細心思考答案。
《第九味》作者徐國能透過電郵回覆本報指出,「鹹」應該是指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升斗小民;「苦」或是指社會之清流,出塵之高士,或在宗教裏淡泊名利之人。至於「第九味」,答案可以很多,也許是指歷經了百味雜陳的人生,最後浮上心頭的人生滋味。
應屆考生胡同學認為,白話文的個別題目提問方式頗艱深,如作者只在文中提出主角以淑女比擬「甜味」,但未有指出以哪類人比擬「鹹味」和「苦味」,要求考生推敲作答,另一難題問及「第九味」是甚麼。
1.「今天發生了一件事件,當時我曾經想力陳己見,最後選擇了沉默。我認為沉默是必要的。」以上是文章的開首,試以「必要的沉默」為題,續寫這篇文章。
2.「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試談談你對這種處世態度的看法。
3.試就圖中對你的啟發,以「陽光與陰影」為題,寫作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