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大嶼縱誘人 最怕歲月易蹉跎

隨着施政報告吹響號角,發展大嶼山儼然成為港府施政重點之一。特首梁振英昨日視察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的工程進度,再次強調發展大嶼山的重要性,顯示當局有意加快步伐。誠然,時間不等人,港珠澳大橋二○一六年就通車,大嶼山作為三地的交匯點,功能和潛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發展大計已不容再拖。

根據港府的規劃,大嶼山將有連串發展藍圖,包括在口岸人工島興建商業設施及酒店、擴展東涌新市鎮、興建機場第三跑道和機場北商業區、小蠔灣和欣澳填海,以及在大嶼山以東海域建造人工島發展成「東大嶼都會」。其中「東大嶼都會」將成為繼中區和東九龍之外的第三個核心商業區,容納數十萬人口,最引人注目。梁振英指出,機場第三條跑道、北商業區可以和「東大嶼都會」產生協同效應,盡量發揮大嶼山的戰略價值,而發展橋頭經濟除了有助改善民生,亦可以起到分流旅客的作用。

毫無疑問,當局的發展藍圖確實很美麗,橋頭經濟確實很誘人,可惜關鍵不在於藍圖美不美,而在於能不能落實。市區土地買少見少,空間及容量已近飽和,發展大嶼山不僅有實際需要,而且刻不容緩,這個道理許多人都懂,問題是,當中涉及大量填海及興建多個人工島,環保爭議在所難免,尤其是在泛政治化的今天,弱勢政府要排除各種阻力,一點也不容易。早前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舉行首次會議,引來不少環保團體到場抗議,有團體更以守護「後花園」為由,強烈反對「掠奪式發展」大嶼山。在這種社會和政治氣氛下,當局能否力排萬難,將發展藍圖變成現實,將橋頭經濟變成推動香港發展的新動力,實在令人難以樂觀。

眾所周知,從董建華時代開始,大嶼山發展大計已被多次提出來,結果不是坐而論道,就是因為各種阻力而動彈不得,至今一事無成,可見光有藍圖而沒有決心和魄力,一切只能淪為空談。正如有人所說,要不是回歸前港英政府推行「玫瑰園計劃」,赤鱲角機場恐怕到現在還在研究和諮詢。港府高官羨慕新加坡能夠大量填海及引入外勞,實際上兩地根本無法相提並論,港府最缺乏的正是星洲政府的決策能力。

築室道謀,三年無成,港珠澳大橋兩年後通車,發展大嶼山依然十畫未有一撇,橋頭經濟不知從何說起。隨着內地旅客不斷增加,中港矛盾日益惡化,港府聲稱會研究調控旅客人數,不排除檢討一簽多行政策,其實,只要加快發展大嶼山,將旅客分流到新的購物點,一切問題便迎刃而解,何必將旅客拒於門外呢?香港回歸以來一直在蹉跎歲月,路愈走愈窄,經濟愈來愈單調,發展大嶼山成為新的出路,何去何從,港府固然有責任,市民亦要作出選擇。環保和發展並非不可調和的矛盾,關鍵在於平衡,因噎廢食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