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達格蘭大道上的震撼,學生領袖林飛帆高喊:「馬總統,請你接受人民的指揮。」現場五十萬人以掌聲、歡呼聲回應。在極權國家、威權體制下,絕對無法感受這句話的深情意切,更不能忍受的是人民要指揮政府、指導領導人,但在台灣,人民的歡呼說明了民主的真諦。
學生運動因五十萬人和平理性的聚會而達致高峰,寫下了歷史的一頁,也創造台灣公民運動不可抹殺的一頁。公民展現集體的力量,希望台灣各界政治及社會代表舉行公民憲政會議,才能在僵局中開創歷史。
學生的激情、黑衫軍的怒吼,交織出馬英九執政以來的最大危機。學生挾五十萬民意,堅持退回服貿,此乃執政當局不可承受之重,解套的辦法端看馬英九政府如何回應,不管是召開國是會議還是成立兩岸監督機制,都是刻不容緩。
反服貿運動的發展,激發出台灣長久以來的恐中情緒,以及對馬英九政府累積的不滿。台灣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反共教育,負面思維至今繼續發酵,加之兩岸政治制度的不同,台灣浸染在民主的光輝中,對於可能失去民主的憂心,阻擋了一切對兩岸發展的企圖心。
很諷刺的是,兩岸關係一向是馬英九最自豪的政績,然而,在兩岸的互動從經濟漸漸走向政治的深水區時,終於觸動了社會民間的敏感神經。這次反服貿的聲勢如此壯大,獲得了社會的共鳴,顯示台灣對大陸是有疑慮,今後兩岸的交流如何繼續向前行,政府必須謀定而後動,說服民眾接受,才能贏得支持,切不可急就章,以免進一步失去民心。
北京的讓利卻換來台灣民眾的反彈,定是萬分不爽,但應以耐心和善意來化解,強勢只會讓台灣人更加離心離德,充滿疑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