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的教育家蔣夢麟形容過,英國人的政治談判技巧,像兩邊拉繩子,英國人總要逐步把對方拉過來,但又絕不至於把繩子拉斷。議員集體訪滬,泛民擺擺姿態,似乎是英式作風餘緒,雖說不是全員到齊,但大黨都有代表,彷彿一日未拉斷繩子,一日都未絕望。
上次政改泛民有人入中聯辦搞秘密協商,今次扭扭擰擰,就怕落得公眾一個被招安之名。查實公眾根本不會那樣天真,泛民議員如此北上一次就能改變阿爺初衷,政改便沒甚麼好爭拗。政改拉倒的多,但阿爺、泛民都有做騷的需要,始終要做些門面工夫,方算向公眾有所交代。不外如此,公眾沒啥好期望,北上議員也沒啥包袱,反正該說啥做啥,溫和激進大可各取所需。
兩會期間,京官說的夠多,底線亦愈趨明朗,堅持提委會提名之外,還堅持提委會篩選出最後的候選人;說白了,阿爺的普選原意,也就是讓小圈子選出來的特首,能有一百幾十萬的民間選票背書。
不過,從阿爺的角度看,政改就算骨子裏顢頇,面子上也要圓融,便不妨單獨面見泛民議員,一則表明態度上開明,意見接受,有商有量;再則不表現決絕,實行摸摸頭,特區仍有漫長的道路要走,這幫泛民未必不可以走先接受真篩選,然後再爭取真普選這條道路。
第三則是摸底,但重點未必是政改底線。要說公民提名、政黨提名,不過像羅湖商業城的行銷手法,先是開天索價,聽候對方落地還錢;泛民議員的政改底線同樣路人皆知,能保得住泛民一人出選已可開香檳。如今阿爺最想知道的,莫不是政改一旦拉倒,爭普選的社會運動會鬧到甚麼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