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捭闔:理想和社會成本之間

近期台灣和烏克蘭發生的事件,讓我們思考社會一些人士追求理想和整體社會付出成本的平衡問題。

台灣「反服貿」事件,導致立法院的工作癱瘓,數以千計的法案無法討論或者通過,與之相關的社會民生問題和涉及服貿協定的經濟發展內容都將無可避免地受到影響,這些成本最終將由整個社會來承擔。在烏克蘭,通過激烈的手段去進行政治活動,導致了國家的分裂,天然氣價格立刻上升了大約一倍,並要馬上償還對俄羅斯的債務。至此我們不禁要問:社會能夠和是否願意承擔起這樣的成本?

上世紀五十年代,當中國和前蘇聯鬧翻了之後,前蘇聯撤走了所有的駐華專家,而且還要求中國立刻還債。那個時候中國也經歷了十分艱苦的歲月,這些都是決策的成本。

講理想,同時也要負責任地考慮整體社會成本,這是任何一個成熟的政治領袖都應該考慮的平衡問題:如何帶領社會進步、步向未來、實現理想,同時又能夠照顧整體社會當下的成本問題?究竟這個成本應該付出到甚麼程度?是否有共識?不然就容易變成了少數人挾持社會全體利益的行為。這都是我們推動社會變革時,需要認真謹慎對待的。

當社會的一些人提出了某種主張,這時候如果社會其他大眾不發聲表達意見,也就應該被視為默許那小眾所提出的意見,因此之後所產生的成本,就應該由所有人來承擔,否則不同意見者也應該積極表達。這就是「政治是眾人之事」的最佳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