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鯨屍製巨型標本

上周在大埔紅石門發現的鯨魚屍體,經獸醫專家隊連續三日解剖完成,鯨肉運往堆填區,鯨骨將製標本作教學用途,該標本將是本港有史以來最大型哺乳動物標本,下半年將於城市大學內懸掛亮相,成為獸醫學系實物教材。漁護署發言人表示,鯨骨會暫時存放在大嶼山石壁作化學處理。

漂浮到本港海域的鯨屍身長十點八米,上周六被發現擱淺在大埔紅石門的石灘,已死去多時,鯨屍開始腫脹並發出陣陣惡臭,專家初步確認該條為長鬚鯨,漁農自然護理署日前派躉船把鯨屍拖至黃竹角附近的白角仔沙灘,由城大生命科學課程總監王啟熙獸醫率領的五名專家小組,聯同多名外判工人現場進行解剖工作。

電鋸分屍 骨骼重三噸

在白角仔沙灘現場所見,專家們先剖開鯨肚,將內臟移除,有時甚至出動電鋸分割較大塊的鯨肉,各人手持兩呎長利刀將黏在骨頭的肉逐小割走,細件骨骼均做好標記,方便日後還原,鯨肉則放入黑色膠袋內運往堆填區。

昨午四時許,第二批城大及漁護署人員再乘船抵達黃竹角白角仔沙灘,將現場的鯨魚骨運走,部分頭骨因非常重及體積龐大,需吊上一艘大船運離,另有其他骨原本綑上浮桶由船拖走,但為免意外,遂進一步將骨拆細並加編號,送上船運載。

身兼漁護署前獸醫的王啟熙指出,解剖巨鯨的難度不算太高,但由於鯨魚的體積龐大,重達十一噸,估計經削肉後的骨骼重量亦有兩至三噸,每一塊骨頭亦需要花費大量氣力搬運及清洗,而相等於鯨魚身體一半長度的下顎骨頭,從水裏清理後搬上沙灘,就要出動十名壯漢,加上鯨魚肉質甚韌,刀鋒很快變鈍,工作人員要不時磨刀亦較費時。他說,今次擱淺的鯨魚身長只有十米,相對同類的成年鯨魚身長二十八米,故推斷只是一條「BB」鯨,由於本港甚少鯨魚出現,今次標本製作將是難得機會。

王啟熙形容,這次鯨魚將是本港有史以來最大型的哺乳動物標本,製作標本只會取骨骼部分,但鯨魚的骨架巨大,製作過程需要巨型的容器盛載,再注入大量藥水浸製去除肉碎,過程亦會是另一項挑戰,預計要花數月時間才能完成,日後會將骨骼逐一復歸原位連接,將整條鯨魚骨架吊起,置放在城大獸醫學院內展示。

料屬長鬚鯨或角島鯨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謝姓發言人表示,已取得鯨屍皮膚、皮下脂肪及肝臟組織樣本,將化驗及研究以確定鯨魚的品種,初步調查該條相信是長鬚鯨或角島鯨之一,而以長鬚鯨的可能性較大。由於鯨魚是受保護動物,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總國際貿易公約》限制下,要申請牌照才能將鯨屍樣本送至外國化驗DNA,因此鯨魚的品種仍有待確定。

記者何耀其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