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醫患糾紛頻發 應求正本清源

記得在解放初期,我們很願意到內地去看病。原因是內地醫院的服務態度好,而且費用便宜。過了六十年,如今反而是,港人如果在內地有病或意外受傷,如有可能,都要趕快回港就醫。我親眼見過幾個親友的如此事例。

經費不足 監管不嚴

為甚麼?第一是內地醫療機構遇到病人,無論病情輕重,都要進行許多測試。最普通的,大家都可目見的是,任何小病在待診時都要「吊針」。這種候診的奇景,在香港是絕對見不到的。

原因不講自明。多作不必要的檢查,每病必吊針,是為了多收費。至於開藥,也是愈多愈貴愈好,為的是創收。

問題很清楚,是公家對醫療方面的經費投入不足,醫護人員的待遇偏低,醫藥監管不嚴,醫療機構未能滿足城鄉的需要。

最近的發展是,醫護人員和病人的衝突惡性事件頻頻發生,醫患矛盾十分突出,以致出現不少醫護人員死傷事件。其副作用是,醫護人員的職業熱情正在下降,讀醫不再是優秀中學生升學的首選。甚至是醫院留不住人,出現醫護人員短缺的現象。

這是一個不得不重視的社會現象。中國的人口正在老化,世界傳染病經常會侵入我們的社群。本來醫護人員和設備已有缺位,因此,這是一個社會危機。

如果和香港來比較,就顯出內地的問題更為突出。香港沒有突出的醫患矛盾,沒有病人要向醫護人員送紅包的現象,沒有優秀學生不願讀醫的風氣。兩地醫療現象的對比,正好為內地改善醫療環境和醫患關係作為參考。

內地的醫療深層次矛盾明顯。例如醫護人員待遇偏低,藥物和醫療耗材價格偏高,政府、醫療機構、醫生、病人的關係亟需調整。如果不及時理順這種種關係,我們的醫療領域矛盾,可能成為今後一大社會問題。

召開會議 解決矛盾

醫者父母心,實行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如果沒有理順醫療領域的種種關係,就只能成為一句空話。病患者因不滿醫療結果而用暴力對付醫護人員絕不可取。但只重懲罰而不加疏導並不能解決問題。

現在內地的醫生是明顯短缺,以致醫生的接診每每處於超負荷狀態,這是十分不正常的。由此或可能易生診醫失誤,或令醫生產生浮躁情緒。

歸納起來,內地當前的醫療領域問題的確十分嚴峻,威脅到全民的健康和保健。

因此,當務之急,是要增加醫療衞生經費的投入,引進港資和外資多建立醫療機構。

此外,提高醫護人員的經濟待遇,理順醫療費用和藥物價值的關係,妥善處理醫患關係,應該治本而不是治標,更不應把鬧事的標籤為「恐怖分子」激化矛盾,讓惡性事件蔓延。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相當一段談及醫改問題,也涉及上述的若干矛盾。如「破除以藥補醫,理順醫藥價格,創新社會資本辦醫體制」,「健全分級診療體系,加強全科醫生培養,推動醫師多點執業,讓群眾能夠就近享受優質醫療服務,構建和諧醫患關係」等等。

然而,這些只是口號而已。

面對當前嚴重的醫療問題,中央實在需要召開一次全國醫療改革大會,探討有關問題,解決矛盾為民造福。不然,社會上將會陸續吶喊着:「明天,誰為我們看病?」(此口號見於官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