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來往簽訂的協議,在台灣的恐中情緒中有所質疑,馬政府必須着手化解,協議才能順利過關,建立兩岸監督機制成了抗爭學生重要的訴求。
其實早在去年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已提出在立法院內設立兩岸監督的機制,馬政府以立法權干擾行政權而否決。由這次朝野的爭議,民間的抗爭情況來看,成立兩岸監督機制已是不可避免。
未來兩岸必由經走入政,或許即將進入政治談判簽訂和平協議,沒有事前監督機制,朝野無互信,兩岸更猜疑,而和平協議若要立法院不得修改全案通過,實是絕無此可能,馬政府更會被套上賣台的罪名。
今天國民黨僅在服貿協議對台有利的訴求上轉圈,發動財團出來表態,號召盡速通過服貿協議,卻未能深切了解民眾內心的疑慮與恐懼。如何化解這份恐中之情才為當務之急,否則再好的仙丹良藥,台灣民眾認為服貿協議通過,前途堪虞,有了協議失去了自我,再好的協議也不願它通過,台灣興衰自己來承受,沒有怨言。
北京應體恤台灣民情,對民間疑慮下的抗爭,給予較寬鬆的空間,以求圓滿落幕解決。
行政院院長江宜樺終於體會到國會兩岸監督機制對化解民間疑慮的重要,也首度鬆口,對兩岸監督機制法制化持開放態度。
反服貿學生主張,先定兩岸協議機制再談服貿審查,民間版的「兩岸協定締結條例草案」有五大原則,包括公民能參與、資訊要公開、人權有保障、政府有義務、國會能監督,看來政府當局不可能完全接受。因之政府要再釋出善意,遞出橄欖枝時,如何去達致此目標,應還有一段較長探討之路要磨合,今後只要涉及兩岸的協議就會蹉跎時光,難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