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紓緩建造業人手不足,勞顧會近日通過為政府工務工程和港鐵工程加快輸入外勞的審批程序,社會上的反應基本上是正面的,認為確有所需。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本港人口急速老化,一些行業人手短缺,是不爭的事實。此次當局打算為二十六個工種輸入外勞「開快車」,固然是有急切需要,但制訂長遠的人口政策,也不能怠慢。
眾所周知,本港目前正有多項基建進行,而政府又要兌現十年建四十多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承諾,當局估算本港建造業未來四年,將進入高峰期,每年有過萬職位空缺,惟有輸入外勞,才能保證工程進度。
現時一些勞方代表反對輸入外勞,主要是擔心外來工人「搶飯碗」。不過,現時最人手短缺的是鐵路、道路橋樑及填海等工程項目,的確很難聘到足夠的本地工人。要明白,建造業的工序是一環扣一環,一個環節缺人,也會導致其他環節無法開工。例如開挖隧道因人手不足導致進度緩慢,便會影響鋪渠、釘板等連串後續的工序。所以, 輸入一些工種的外勞,反而可增加本地勞工「開工」機會。
其實不僅是建築業,本港的護老、飲食、清潔及不少厭惡性的工作,均難以吸引本地新血入行,以致「有工冇人做」,阻礙了相關行業的發展空間,甚至已令到服務水準下降。《禮記‧中庸篇》有云:「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所以勞工政策不宜「臨急抱佛腳」,尤其是政府推算本港勞動人口四年後將會逐漸下降,這就更應要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