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港鐵事故頻仍,服務質素每況愈下,但根據可加可減機制,港鐵將於六月起加價百分之三點六。這是可加可減機制推出六年以來,港鐵連續五年加價,年年賺大錢,年年加價,固然予人貪心不足的印象,但身為港鐵大股東的港府漠視公共交通工具的社會責任,一味經濟掛帥,才是所有問題的根源。
可加可減機制淪為只加不減機制,當局迫於民意壓力,早前對機制作出微調,加入三項因素,包括考慮市民負擔能力、家庭入息中位數,以及事故罰款回饋乘客機制,港鐵今年加價幅度低於通脹,就是與機制調整有關。但正如學者指出,今次港鐵加價幅度雖不算高,但市民的交通費佔家庭收入的比例卻愈來愈高。再說,港鐵去年事故罰款二千多萬元,加價後多收五億元,根本不成比例,市民自然覺得不順氣。學者敦促港鐵及早推出優惠措施,提升公眾形象,而政府作為港鐵大股東,更應該利用港鐵的收益提供公共交通津貼,令市民實質受惠。
學者的批評可謂一針見血。事實上,公共交通服務對象大都是基層市民,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對公交實行財政補貼,減輕市民負擔。以美國為例,全國公交系統的資金只有百分之三十七來自票價,另外百分之六十三分別由聯邦政府、州政府及市政府補貼。再看北京,去年市政府對公交財政補貼一百八十億元人民幣,單是地鐵已補貼三十多億元。雖然有人認為乘坐地鐵者有不少是外來民工,對北京納稅人不公平,但北京市今年對公交的預算補貼有升無減,達到兩百億元。
顯而易見,許多城市的公交系統嚴重虧損,不是經營能力不善,而是公交承擔社會責任,尤其關乎基層利益,必須維持低票價,虧損部分只能由財政補貼。換言之,港鐵年年賺到盆滿缽滿,不是經營能力超強,而是受惠於港府的政策保護,既對港鐵加價大開綠燈,又准許發展上蓋物業,結果就是港鐵年年賺大錢,年年加價。有統計顯示,交通費開支佔本港家庭收入的比例由一成至四分之一,在全世界幾乎無出其右,反觀上海市民的交通費支出只佔家庭工資收入的百分之三,簡直差天共地。
一方面,港鐵堪稱世上最賺錢的公交系統,另一方面,港人交通負擔之重亦在全球名列前茅。為了敷衍民意,年前港府以鼓勵就業為名推出交通津貼計劃,可惜受惠者少,而且引起發放標準不公平之批評,形同虛設;港府亦就可加可減機制作出微調,並有意將事故罰款對象由公司延伸到管理層,但這頭罰款,那頭加價,不過是自欺欺人。
歸根究柢,港鐵等公共交通工具變成市民眼中的食錢怪獸,根源在港府公交政策出了問題。在庫房水浸、官富民窮之下,當局仍一味經濟掛帥,漠視民生,必然激發民怨,重新檢討公交定位已是不可避免。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為市民提供交通津貼,不亦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