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皮有價惹爭議 巧婦無米嘆奈何

港府為了增加房屋供應,絞盡腦汁,出盡法寶,將部分「政府、機構或社區」地皮改為住宅用地就是其中一個方法,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面對社會重重阻力,加上政府部門互不協調,覓地建屋的如意算盤往往打不響。

九龍塘前李惠利南面地皮本來計劃改為興建住宅,但由於社區人士尤其是浸會大學強烈反對,加上教育局在最後關頭使出「彈弓手」搶地,城規會不得不同意將該地還原為「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再次反映改變土地用途說易行難。教育局解釋,鑑於社會人士要求加強支援特殊教育,該局將詳細研究使用該幅土地發展特殊教育的可能性。而城規會則暗指教育局最後關頭出招搶地不正常,希望日後建議修改地皮用途時,各部門可確切表明是否需要有關用地,以免再發生類似事件。

誠然,在市區地皮日益緊缺的情況下,任何一幅社區地皮改變用途都必然會引起極大爭議,這是不奇怪的,人們只是沒有想到連教育局也加入搶地行列,而且使用「彈弓手」,可謂咄咄怪事。實際上,針對這幅地皮改變用途,城規會共收到逾二萬五千份申述意見,當中絕大多數反對興建住宅,而浸大更一直希望將該地撥予該校,以作長遠發展,包括興建宿舍、中醫院及全人教育中心。不難預料,隨着城規會還原該地用途,一場新的爭奪戰隨時上演,最後花落誰家,仍是未知之數。

事實上,更改土地用途牽一髮動全身,需要通過重重關卡,既要考慮交通、環境、社區設施等各種因素,還要通過城規會,而且要得到地區人士支持,不是說改就改。尤其是在泛政治化的今天,港府發展新界地區尚且受到諸多阻撓,遑論打社區地皮主意。早前施政報告提出將一百五十二幅土地改為發展房屋,增加約二十一萬五千個公私營住宅單位,計劃美則美矣,但在目前的社會氣氛下,究竟有多少幅土地能成功改變用途,實在令人懷疑。

當然,當局覓地建屋困難重重,進展緩慢,除了來自社會的阻力,政府部門陽奉陰違甚至暗中作梗,亦是主要原因之一。特別是地政規劃部門,曾被指不願配合當局增加地積比及改變土地用途的計劃,經常以各種技術理由推搪,連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由原來以傳統新市鎮模式發展,到後來加入公私合營元素,亦引起規劃署不滿,認為規劃需推倒重來,因此受到消極對抗。有人懷疑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之所以引起這麼大的風波,與政府內部搞鬼不無關係,並非無的放矢。

一節見則百節知,香港問題千頭萬緒,錯綜複雜,縱使現屆政府想撥亂反正,恐怕也是有心無力。更何況,房屋問題積重難返,當局既無法排除社會阻力,也駕馭不了政府部門,怎麼可能有所作為呢?「地皮有價惹爭議,巧婦無米嘆奈何」,這就是當今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