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身邊人一時異常精力旺盛,說話連珠炮發;一時卻抑鬱低落,甚至有手震驚恐等徵狀,留意他們可能患雙相情緒障礙,又稱躁鬱症。患者的兩極情緒交替出現,估計本港每二十人有一人患該症。據本地研究顯示,若患者未獲及時治療,會出現認知障礙、思維能力及記憶力衰退等腦部問題。公眾對該症認知不足,衍生不少謬誤,例如以為病症源於患者本身的性格缺陷、毋須服藥也可控制病情等。有精神科醫生呼籲社會打破歧見,助患者早日求醫。
香港雙相情緒學會會長兼精神科專科醫生王明爍指,該症是大腦功能失調引起的情緒問題,既非先天性疾病,也與患者性格無關。患者反覆出現躁狂亢奮及憂鬱悲觀兩種極端情緒,例如一時情緒高漲、自信多言,睡眠極少仍精力旺盛;一時卻內向自卑、對事物喪失興趣。本港患者佔總人口約百分之五點五,即每二十人有一人。
學會榮譽秘書林震醫生指,該症的高發年齡為青少年時期至三十多歲,男女比例相近,部分嚴重個案一年可復發逾四次,每次發作時可能只呈現躁狂或抑鬱其中一種情緒,醫生會仔細詢問過往情緒起伏狀況,以作診斷。
學會委員張逸和醫生表示,患者承受極端情緒波動的痛苦,惟患者及家人往往未能及時察覺不妥而求診。他早前與其他專家完成一項本地研究,發現近半數雙相情緒障礙患者有大腦執行功能與綜合專注力問題,並有認知功能障礙等,大部分患者的思維速度、反應力及記憶力衰退,反映若不及早治療,可對腦部構成長期損害。
另一委員黃詩敏醫生稱,患者一般需服用情緒穩定劑及其他精神科藥物,並實行心理及行為治療,如要求患者紀錄情緒波動模式、維持正常社交等。醫生及心理學家必須仔細跟進患者的情緒轉變及服藥反應,不時調整療程。
三月三十日為「世界雙相情緒障礙日」,香港雙相情緒學會將舉行多項教育活動,並推出首本針對華人的《雙相情緒障礙(躁鬱症)心理教育手冊》,冀增加公眾對該症的認識及接納。
雙相情緒障礙是醫生杜撰的毛病
西方特有精神疾病
此症是本世紀新近出現的疾病
意志力差的人才會患此症
具有傳染性
精神分析療法和順勢療法有助治療
是先天性疾病
患者自己造成的
不靠藥物也可控制病情
令患者變得虛弱無力
資料來源:雙相情緒障礙(躁鬱症)心理教育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