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刀集:誰要一錘定音

台灣社會很政治化,大家都有此印象。像兩岸服貿協議,政府只從經濟利益看,但民間卻偏作政治聯想;政府謂利多弊少,但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民間憂慮經濟獲利的代價,隨時是政治吃虧。

有道是老人家不好為年輕人的未來下定義,長輩現時只看見經濟有利的政策,但將來要吃政治虧的,恰恰是今日搞學運的年輕人。

國民黨的資深大老如連戰、吳伯雄等不作聲,地方有人氣的如朱立倫、連勝文、胡志強乃至郝龍斌等同樣不幫腔;立法院長王金平的態度就更明確,可以跟院內的朝野黨團共商,但不會跟總統府、行政院之間開甚麼院際會議,馬政府的行政責任,休想院長分擔!

形勢顯明,馬英九於黨內再無凝聚力,如今已是孤軍作戰,學生如果落井下石,大可輕易喊出馬英九下台之類的口號,不喊是仍尊重這是過半數人選出來的總統,是對民主法治的體認。

反過來說,也有人支持服貿,但不會聯群結隊去抗議別人的抗議;民主社會大家都懂,執政權在馬政府手上,不滿政策的人最後而唯一的手段,也只有抗爭;所謂我不認同你的意見,但我尊重你表達意見的自由。台灣社會的政治化,既讓沒政治權力的人能發聲,也讓低民望的總統受到尊重。

抗爭的學生激情之餘有理性,被抗爭的政府也很克制,民間支持與不支持服貿都好,同樣表現包容。台灣社會雖說政治化,卻能做到包容不同聲音,而不是一味打壓反對聲音。正如總統夫人周美青所說,人民有疑慮,政府便有責任多說幾遍,民主社會,政策制度的決定都靠討論,誰要一錘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