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程式(App)淪為「白牌貨Van」接客平台!手機電召輕型貨車Apps近期愈開愈多,為貨Van司機另闢新接客渠道,因較傳統電召方便,以及價錢相宜,吸引行內俗稱「的士客」的非載貨乘客幫襯。本報記者作「Call車」測試,發現部分貨Van Apps的司機,均對「的士客」來者不拒。業界承認,「Call車」Apps盛行下,令該類違法的白牌貨Van日漸猖獗,惟警方三年來竟然零檢控。立法會議員批評,警方疏於執法,擔心白牌Van問題日益嚴重。
「先生,係咪叫貨Van?五分鐘後到。」在工廠區工作的Sam因經常為公司「Call車」搬貨,令他習慣電召貨Van代步。 Sam指,曾「Call車」由沙田第一城往深水埗,當時他兩手空空上車,司機亦「心照」沒有打開車尾貨箱,並迅速地將他送抵目的地,全程收費八十元,較乘坐的士逾九十元的車資便宜一成半。
另一天Sam亦透過App「Call車」,並表明是「的士客」,由深水埗元州邨往葵芳新都會廣場,而該程收費不過六十元。前來接載的貨Van司機向Sam表示,被當的士電召已習以為常,為求「搵食」司機一般都不會過問,惟坦言此行為等同走鋼線,言談間Sam才知貨Van載客取酬為犯法。
按《道路交通條例》列明,任何人不得駕駛或使用輕型貨車用作取酬載客用途。違法者可被刑事檢控,首次定罪可被罰款五千元及監禁三個月。不過根據警方提供資料,過去三年並無輕型貨車以出租或取酬方式載客的檢控記錄。
記者翻查現時市面上五個最流行的電召貨Van Apps,均沒有向司機及乘客提醒載客取酬屬犯法,其中一款電召貨Van手機App只設「備註」一欄,供乘客補充特別要求。記者在備註欄上填上沒有貨的「的士客」,並「Call車」作測試,發現十次「Call車」均來者不拒,亦無司機因怕犯法拒絕接載,最終記者取消「柯打」避免犯法。
「個客幾個掣就有車,方便過以前嘅Call台,有啲客唔係載貨,但又長途又想平,咪會叫貨Van。」任職貨Van司機六年的阿恒透露,其身邊九成的同業已由傳統「Call車台」轉往Apps「Call車」的懷抱,輕型客貨車電召Apps的方便,加上大肆宣傳,吸納了不少無「Call車」習慣的市民,令「的士客」大增。
阿恒指,手機Apps的出現已改變以往只靠入台「搵客」模式,更成為部分司機的主要收入來源。他稱,司機利用Apps收「柯打」時,初時只會知道乘客的時間及上落車地點,並不知乘客有否攜帶貨物,直至接下生意,電召App才提供乘客電話讓司機聯繫,「接咗(柯打)就唔可以取消,如果打返上台取消,得失個客又得失個台,你唔做大把人做,唔通有錢唔賺咩。」
的士小巴權益關注組大聯盟主席黎銘洪表示,就近年警方對白牌貨Van零檢控感到失望,而業界近年因受氣價及車租飆升,經營環境轉差,如再被輕型貨車爭生意將更痛苦,過往亦多次就有關問題向政府反映及請願。另外,市區的士司機聯委會主席關沃華亦指,因貨Van Apps令的士流失部分客源,對的士業界有一定影響。
立法會議員王國興批評,運輸署未有就輕型貨車載貨的規定,釐清法例定義,加上警方一直疏於執法,導致白牌貨Van更形猖獗。王表示,近年運輸業界經營困難,令業界競爭日漸白熱化,希望警方能加強執法,並加強教育市民分別客貨Van及的士的分別,亦呼籲業界不要違法經營。
其中一間涉事軟件開發商負責人指,該App純粹為輕型貨車服務配對平台,註冊司機與平台並無從屬關係,一旦發現司機接受或鼓勵犯法行為,會將有關用戶停權。如有需要,會考慮加入需遵守本港法例的承諾及聲明。另一間App營運商負責人表示,程式只提供中介服務,並在App上提醒乘客及司機主要為載貨用途,司機應會拒載無貨的客人。
警方發言人表示,若市民目擊違反交通法例行為,可即時向警方舉報以便跟進。運輸署發言人則指,該署經常在貨車業界的例會提醒不可載客取酬,該署亦印製單張,宣傳有關訊息。
圖/文:專案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