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問題往往就是這麼矛盾,一方面港府頻呼地從何來,一方面大量珍貴土地資源因管理不善而浪費,食環署轄下的街市長年虧損就是典型。事實上,由於港府官僚作風嚴重,港人生活方式改變,街市式微幾乎不可逆轉,當局與其做騷救亡,不如地盡其利,將空置率高的街市改建房屋。
食環署轄下七十多個街市共有一萬四千多個檔位,逾一萬三千個租出,整體空置率減至約一成。出租情況有所改善,但管理虧損問題卻繼續惡化,預計今個財政年度再勁蝕二點三六億元,較上個財政年度擴大百分之七點四。如何解決財政流血不止的問題呢?食環署提出兩個方法,一是聘請顧問公司研究公眾街市定位及改善建議,最快今年中提交初步研究結果;二是在下一個財政年度投放三千多萬元,在五個街市進行改善通風及照明系統等工程,並不時舉辦推廣活動,包括專題展覽及烹飪示範,擴大街市客源。
先講成績,再說虧損,接着是提出救亡措施,這是食環署處理管理不善問題的既定套路,年年如此,市民早就耳熟能詳。但事實是,不管當局推出多少救亡措施,如何花錢改善街市環境,卻始終無法改善管理問題,無法減少財政流血,更遑論盈利。不可否認,街市凍租十多年,部分檔戶的租金在市值一半以下,少數檔位的月租在二百元或以下,幾乎是白送,影響了管理收入,但實際上卻是食環署管理無能所致。同樣是管理公共街市,私人機構可以賺到盆滿缽滿,食環署卻年年拿公帑倒貼,這不是一目了然了嗎?
至於所謂聘請顧問公司提交研究報告,更是當局推卸責任、敷衍民意的慣招,最終只是浪費金錢及浪費時間。多年前,當局為解決三條海底隧道車流量不均的問題,聘請顧問公司搞出一個「紅加東減」方案,方案本身備受爭議,最終亦被當局放棄。其實,用不着顧問研究,街市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是明擺着的,環境惡劣,地點偏遠,當局管理作風僵化,抱殘守缺,以致在大型超市競爭下一敗塗地,如今幫襯街市的多是年紀較大的市民,年輕一代還有多少人去街市消費呢?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管理思維跟不上時代,街市式微恐怕是難以避免。
香港地少人多,「寸土寸金」不足以形容土地資源之矜貴,如今鬧市一呎檔位的市值高達九十萬元,以致有「地產霸權」的說法。食環署算得上是大地主,可惜是一個不思進取、坐食山空的二世祖,否則就不可能出現坐擁大量土地資源卻年年做虧本生意的情況,簡直是暴殄天物,愚不可及。
時代在改變,當局管理思維也必須與時俱進。部分使用率高的街市仍有存在價值,當局應進一步改善環境,為老街坊提供方便,亦對大型超市構成制衡,但社區變遷、空置率高的街市應還給政府,改建公共房屋,這才是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