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工作者遇襲,一日未查清楚,一日不能排除跟新聞工作有關;如果跟工作無關,外界自以為跟個人恩怨有關,當事人第一時間出來否認不足為奇。
個別案件只抓到動手的人,揪不出幕後黑手,便難有直接證據,說大環境則是講感覺,感覺新聞自由在收窄,不過是一種氛圍,更難有證據定論。但看飛沙麥浪,又不只是捕風捉影,多少也可知道,風往哪一個方向吹!
新聞自由範疇很廣,干預的形式很多,有暴力式報復、恐嚇、教訓,目的是干預前線編採人員,算是威逼;有的在營運上打擊,比如抽廣告,通常影響老闆、管理層,讓媒體自律,甚至自我審查,便算利誘。有時更不是外力干預,而是管理層揣測風向,自動傾斜。
但也有界線模糊的情況,比如免費電視台,從前還見得到其貌不揚的女主播,近年卻一反常態,不只播報台上的女主播,就是採訪記者、天氣報告,都選年輕貌美的,於是乎大把人愛上女主播,網上有這個BB,那個BB,畫面上突然間充斥着新聞小花。
當然,管理層要靚女也有理由,第一,樣靚不代表無內涵,美貌與智慧並重,靚女無損工作能力;第二,收視率有保障,如果大家報的新聞都差不多,自然選擇看靚女主播;第三,前線採訪也用斯文靚女,新聞主角的防禦心會降低,別人採訪不了的新聞,靚女記者可能做得到。
電視台新聞靚女多,起碼是利多弊少,也談不上干預新聞自由。但顯然會損害一些正準備從事新聞工作的年輕人的選擇自由,自揣未及貌美如花的容顏,怕難有機會從事電視新聞的幕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