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塑料「入多於出」 報關疏監管

【本報訊】環境局昨承認本港回收率有偏差,是因回收商對出口定義有誤解,報關時誤將轉口廢塑膠當本地生產。海關稱,現無要求報關時需詳列進出口物品種類,若抽查發現有問題,會作跟進或檢控。但議員炮轟有關報關程序粗疏且欠執法,促港府立法禁止受污染廢塑膠進口香港,並要求報關時需列明廢塑膠種料以堵塞漏洞。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指,會聯同海關和統計處加強數據審批工作,鼓勵出口商報關時額外填寫問卷等,但不會改變現時將進出口數據納入回收率的計算方法。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昨日開會,工程界議員盧偉國引用環保署文件指,○九年至一一年,本港每年進口廢塑膠數量都高於出口量約五十噸,要求港府交代廢料去向。

議員要求交代去向

工黨議員李卓人質疑,有關廢料已落入堆填區。陸恭蕙稱,廢塑料「入多於出」不代表已落入堆填區,而去年有卅五噸本港產生的廢塑膠棄置堆填區,是因港人把無清洗乾淨的廢塑膠放入回收箱,令已分類的廢塑膠受污染,不符合內地進口規格引致,她指會加強宣傳教育,提醒港人分類回收物時要清洗。

此外,環保署一一年推行為期三年的「綠色運輸試驗基金」,資助運輸業界採購電動車及改裝環保引擎等,但截至上月底,僅批出七十三個項目,涉款九千三百萬元。多名議員質疑電動車成效欠佳,致業界反應冷淡。

購電動車較預期差

環保署副署長黎志華表示,因中型和重型貨車供應有限,加上旅遊巴停泊位置有限,未能裝置充電器,令申請數字比預期低。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