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安寢無憂」談何容易?社區組織協會估計,本港有近廿萬弱勢社群仍居於惡劣環境的籠屋、劏房、板間房,甚至工廈、豬欄及儲貨之用的迷你倉亦有人爭相入住。貧窮戶不禁嘆道:「究竟幾時先輪到我捱出生天?」
六十歲鄧先生是大角咀「籠民」,籠屋空間一眼看盡,日常生活只能於床位上解決,每月一千五百元的租金對於領取約四千元綜援的他而言,負擔沉重。鄧先生因肺部毛病,萌生申請公屋念頭,因欠缺一紙離婚證明,不符合單身人士上樓資格,需一等再等。居於深水埗四十呎劏房、雙腳殘疾的梁先生,因妻兒陸續由內地來港,輪候公屋的時間不斷重新計算,七年仍未上樓。
社協社區組織幹事施麗珊表示,輪候上樓人數逾廿三萬,但公屋供不應求,未能負擔私樓貴租的基層只能尋覓較惡劣居所暫住。如棺材房的新式籠屋近年不斷湧現,遍布佐敦、旺角、深水埗及北角等,住客以年輕人為主。各「單位」以木板包圍相隔,走廊狹窄,加上消防設備欠佳,危機四伏,易釀成意外。
社協將於本周三聯同ArtWalk合辦「蝸居」攝影展,展出由義務攝影師Benny Lam為一眾居於劏房、板間房等貧困租戶,從高空鳥瞰所拍攝的紀實照片集,以鏡頭訴說城市悲歌。展覽將於上環荷李活道二百一十號地下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