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獲政府選中推行地區行政先導計劃的深水埗及元朗區,兩區的資深議員指出,近年的民政專員年紀輕、官階低,加上部門山頭主義及卸責文化嚴重,對計劃成效持觀望態度,認為必須有政府最高層官員積極介入,才有望成功。但無被選中的沙田區,則反而希望可「打尖」加入計劃,以加快處理該區的非法路邊宣傳品及學位不足問題。
回歸前的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對不少地區事務均有實質決策權,亦有獨立固定的財政資源,但隨着港府於回歸後「殺局」,地區事務決策權和財政權都回歸港府,前兩任特首董建華及「貪曾」曾蔭權爵士均曾承諾改革地區行政,賦予僅屬諮詢組織的十八區區議會更多權力和資源,但最後不是完全沒有兌現,便是雷聲大、雨點小,繼而不了了之。
從九十年代開始便擔任市政局議員及深水埗區議員的馮檢基指出,回歸後出任民政專員的官員年紀愈來愈輕,職級也愈來愈低,在統籌其他部門時出現困難,他認為先導計劃根本意義不大,唯一解決問題方法是直接放權放錢給民選的區議會。
曾任區域市政局議員的元朗區議會主席梁志祥亦表示,現時政府部門的山頭主義及卸責文化嚴重,必須有一個專責部門負責統籌協調,才能有望妥善處理涉及多個部門的地區問題,只單靠一名民政專員實在難以成事,最好能直達「天庭」,有最高層的政府官員介入。
沙田區議會主席何厚祥則表示,該區面對嚴重的違例路邊宣傳品問題,而繼幼稚園及小學學位荒後,預計沙田區很快又會出現中學學位荒,惟相關政府部門僅能提供港、九及新界的學位分布數字,拒絕交代十八區的每區學位情況,故希望可盡快加入先導計劃,增加民政專員、地管會及區議會的權力和資源,以便對症下藥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