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府衙的首輪政改諮詢到今年五月,目前已經過去了一半多時間。除了剛剛推出時熱鬧了一下子,「政改三人組」馬不停蹄的奔忙了幾天,參加座談、走入電台、聽取意見,很快就靜了下來。這段時間,反對派推出了政黨提名、公民提名、提名委員會提名的「三軌方案」,當即遭到北京和香江府衙的明確反對,認為這是背離《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另搞一套」。於是政改諮詢也就大致上「消聲」了。
官方的態度很明確,所謂「政改諮詢有商有量」是只能劃定在北京預設的框框裏的。
「三軌方案」捱了朝廷的悶棍後,反對派知道政改諮詢已不可為,更是鐵了心,加緊步伐組織「佔領中環」行動,連一向比較「溫和理性」、隨時準備和朝廷「有商有量」的白鴿黨也急急忙忙、「大過年的」跑到中環宣誓參加「佔領中環」。白鴿黨的舉動是向朝廷又拋「媚眼」又施壓,看看朝廷能不能在「徹底否定三軌方案」的同時,考慮接受白鴿黨「允許有不同政見者參選特首」的主張,能不能在「參選條件上」有商有量,能不能不把他們定讞成「對抗中央的人」,從而獲「公平的機會」參選特首。
白鴿黨、反對派都很清楚,北京對政改和普選特首有兩個框框,一個是《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會相關決定的法律框框,一個是「和中央對抗的人」不能參加特首選舉的政治框框。面對反對派的「三軌方案」,朝廷已用「法律框框」宣判了這是在「另搞一套」,絕不接受,然而「政治框框」呢?曾經在二○一○年那次政改和朝廷「有商有量」、最後「達成共識」的白鴿黨會不會還抱有「突破」的幻想呢?所謂「和中央對抗」與「持不同政見」在朝廷那裏會不會有一念之差的轉換呢?白鴿黨似有幻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