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港競爭分高下 弱勢政府寸步難

城中富商認為香港目前的問題是「有能力的人不出聲,無能力的人爭住做」,又說九七年香港與新加坡的人均產值差不多,如今香港少對方三分之一,競爭力每況愈下。這番話雖然令港府高官尷尬不已,但他們根本無力改變現狀。

被形容為「雙城記」的香港與新加坡一直是競爭對手。香港面積比新加坡大,人口也較多,更背靠經濟蓬勃的中國內地,有近水樓台之利,理論上發展條件較新加坡優勝。結果恰恰相反,香港樣樣落後於人,雙方差距不斷拉闊,連一向目中無人的港府高官也自愧不如,承認新加坡是目前亞洲四小龍中表現最突出。為甚麼兩地客觀條件相似,發展卻南轅北轍?關鍵在於管治能力不同,新加坡政府強政勵治,令出必行,而港府無能弱勢,寸步難行。

事實證明,富商的批評不是無的放矢。可惜,港府高官不是自我反省,而是繼續將頭埋在沙堆中,甚至力圖推卸責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日重彈舊調,認為新加坡的成功在於對方有較寬鬆的輸入勞工政策,並可以透過大量填海取得土地發展。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也鸚鵡學舌,發出同一番論調。這分明是將香港發展不如新加坡的責任,歸咎於勞工組織反對輸入外勞及環保阻力等外在原因,企圖掩蓋港府施政的無能。

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政之所興,在順民心。很多事情新加坡做得到,香港做不到,關鍵在於執政者是否以民為本,是否順應民意。同樣是財政預算案,新加坡政府日前推出連串扶貧紓困措施,單在安老方面就動用了五百多億元,堪稱大手筆,反觀港府坐擁金山銀山,「窮得只剩下錢」,作為港府大掌櫃的曾俊華仍一味玩弄「狼來了」故技,威嚇七年後可能出現結構性財赤,在扶貧紓困方面「減甜」,令中產及基層皆感不滿。曾俊華更以審慎理財為由,對全民退保的呼聲充耳不聞。兩地政府,誰是福為民開,誰是與民為敵,不言自明。

再以四大支柱之一的旅遊業為例,大量內地旅客來港消費,本來有助推動香港經濟發展,創造就業,結果因配套設施不足,衍生中港矛盾,好事變壞事。今次預算案重申要發展大嶼山,包括機場人工島、港珠澳大橋落腳點及欣澳等,又計劃在啟德發展區推出六幅酒店用地,令酒店房間增至八萬七千間,大方向固然不錯,怕就怕港府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老毛病不改,最終又是淪為空談。更令人擔心的是,由於今次預算案劣評如潮,多名激進立法會議員揚言「拉布」,政府關門、公務員無糧出的「財政懸崖」隨時重臨。港府自身難保,預算案能否獲得通過尚是未知之數,遑論落實大嶼山及酒店的發展大計。

成功並非偶然,香港近年發展遠遠落後於新加坡,不在於港府沒有計劃,而在於缺少執行能力,當然,也與社會泛政治化,有人故意阻撓有關。港府與其羨慕新加坡「要人得人,要地得地」,不如好好自我檢討,改善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