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港施政見高下 各有前因莫羨人

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公布在即,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早前發表網誌,大讚新加坡近年發展蓬勃,除了大幅輸入外勞,還積極填海造地,成功突破人力及土地資源的局限,推動經濟高速增長,值得香港人「留意」。那麼,新加坡政府昨日公布財政預算案,有沒有對港府帶來某些啟示呢?又有多少地方值得曾俊華「留意」呢?

在預算案中,新加坡政府推出連串扶助基層的措施,其中單是針對人口老化問題就花了五百多億港元,涵蓋長者醫療、公積金等方面。反觀香港,即使庫房水浸,曾俊華也一直在呻窮,事先張揚預算案將會「減甜」,而且會逐步取消一次性紓困措施。不怕不識貨,最怕貨比貨,星港兩地的預算案也許沒有太多可比性,但從中還是可以看出兩地政府施政的優劣。

作為兩個老競爭對手,香港和新加坡被形容為「雙城記」,兩者確實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細小而開放的經濟體,同樣面臨人口老化和貧富懸殊等問題。然而兩地近年的發展卻是一快一慢,天差地別。曾俊華亦承認,在亞洲四小龍中表現最突出的是新加坡,原因是新加坡過去十年大量輸入高中低層次的人才,現時有超過一百二十萬外來勞工,佔工作人口超過三分之一;此外,新加坡還大量填海造地,過去十年土地增加約三十平方公里。儘管曾俊華強調不能把這些政策原封不動地照搬來香港,但言語間卻流露出羨慕之情。

事實上,很多事情新加坡做得到,香港就做不到,原因很簡單,新加坡政府強勢,香港政府弱勢,兩者根本不能相提並論。以扶貧為例,新加坡政府對症下藥,全力推動產業多元化和產業升級,為基層勞工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而港府即使有滿腹宏圖大計,也往往止於紙上談兵,所謂的經濟轉型,一直兜兜轉轉,至今還在原地踏步。更不堪的是,現屆政府動輒得咎,寸步難行,即使有心推動經濟發展,解決民生問題,也只能徒嘆奈何。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當局前年十月推出買家印花稅(BSD),去年二月又「加辣」推出雙倍印花稅(DSD),雖然成功壓抑炒風,但卻受阻於立法會,至今依然未能完成立法。萬一相關草案被否決,不僅政府要退回四十多億元稅收,而且勢必引起市場震盪。在泛政治化的今天,行政及立法互相扯皮,香港怎能不沉淪?又怎能與新加坡相提並論?

正所謂,各有前因莫羨人,一個城市的成功絕非偶然。新加坡近年的發展遠比香港優勝,以致兩地的差距愈拉愈遠,關鍵不在於為政者提出多少計劃,推行多少政策,而在於當地政通人和,政府能夠將宏圖願景化為現實;而港府則是備受掣肘,阻力重重,所謂「穩中求變、適度有為」,只能淪為空談。曾俊華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先交出一份合格的財政預算案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