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政策好處不抵個人感受

回歸十六年多,中港關係密切的同時,也出現關係緊張。北京只願意宣揚中港關係密切,把其視為對香港的恩惠,朝廷官員和媒體不斷明裏暗裏的表示,沒有這些恩惠,香港已經完蛋了。而香港人面對中港關係密切,明白這種關係給香港帶來好處的同時,也愈來愈感覺到中港關係的緊張,感覺相互間的矛盾和不滿正在增強,並將這種感受表達出來。少數人甚至用相當激烈和不禮貌、不文明、傷害他人自尊的方式表達出來,更有瘋狂者還把中港矛盾提升到「反赤化、反殖民」的程度,表現出「港獨」傾向,火藥味相當濃烈。

這當然大大刺激北京和天朝子民。雖然發出「反赤化、反殖民」和「港獨」叫囂的只是極少數,但在朝廷看來,此乃嚴重、危險的政治事態,是「階級鬥爭和對敵鬥爭新動向」。香江府衙對朝廷的慍怒更是敏感,對言行強烈譴責,鎖定他們的舉動有沒有「擾亂秩序」?是否要「追究刑責」?

回歸後,中港關係密切的同時出現關係緊張,這是「一國兩制」內在結構矛盾性、排斥性的必然「呈現」,不密切就不會緊張,不緊張就反映不出這種密切。中港關係緊張,最初由政治問題引起,由香港人爭取民主普選和北京的「放權」程度始終達不到港人的「期望值」引起:香港人爭民主是想真正當家作主,北京則要在香港普選機制上保持最高權威。這樣的政治爭拗,又必然引發出許多相關問題,例如法治、自由、人權、公民社會等等,香港人的擔心都可能在中央不斷彰顯威權下受到削弱。於是,中港矛盾擴展到整個上層建築以至社會多個方面。

中港經濟、民生、各方交往愈益密切,北京和香江府衙都很有積極性共創這種局面。然而,政策帶來的好處往往不抵某些港人「個人的負面感受」,摩擦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