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刀集:橋頭堡經濟

舊時施政報告,會講一下經濟發展,比如中藥港、六大產業等,但說了不等於真做,做了不等於做得到,香港始終就是地產、金融、和服務業;政府謀收入時會說拓闊稅基,搞了幾十年卻無法拓寬產業基礎,談發展方向不過吹水,吹水不過報告所需,有點創新意念,有些宏圖大計,只為特首跟政府的門面好看一點。

今年特首強調扶貧,搞大經常性開支條數,便要有經濟方法填數,施政報告卻只談加大接待旅客能力,所謂發展經濟擺到明就是配合港珠澳大橋落成,機場加建跑道,順勢發展大嶼山,香港繼續做六十年代教科書所說的購物天堂,只不過購物的由外地客換成大陸客。「橋頭堡經濟」,不就是在大嶼山多開商場,方便陸客購物、走水貨,繼而順便起樓,說是解決住屋問題;橋頭堡經濟,特區現在就有,將來在大嶼山填海、建人工島又好,始終是再搞多幾個類似上水、粉嶺的市鎮出來。

橋頭堡在上水就是港深同城化,在大嶼山就是大珠三角概念,是港珠澳大橋最終的經濟效益。特區做得成散貨場,大前提是稅輕物價廉,法制良好,品質較有保證,不似內地假貨多,黑心產品多;即是說特區之可以橋頭堡經濟,根本建基於內地法制腐敗,大小企業良心敗壞等,祖國一天無改,特區這門生意便有排做。

特區發展大嶼山以迎合陸客,看勢頭政府事在必行。更有人說,特區市民該思考的,是在發展和保育之間該如何求取平衡,此不過表面文章,實際上,該思考的是香港要不要做一個大陸城市,還是仍想保有自己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