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勿忘香港財赤那些年

日前,財爺曾俊華出席商會晚宴,與筆者同桌。財爺談話離不開老本行,他說政府雖有近七千億元的財政儲備,但未來基建工程將耗資約五千億,但新施政報告把不少扶貧支出變成恒常項目,即今後每年政府的經常性開支,均要多預逾百億元用於扶貧。弦外之音,不無擔憂之意。

財爺的憂慮有其道理。香港是外向型經濟,甚受外圍環境影響。其實,歐洲的債務危機並未過去,不少國家仍然為財赤所困;美國退市行動會帶來甚麼影響,誰也說不準。在這情勢,加上香港外匯基金去年收入減少逾三成,政府庫房因而短收三百六十八億。在外圍因素不明朗、收入下跌而開支上升的情況,身為政府「大掌櫃」,壓力之大,不難想像。

其實,香港回歸後亦曾出現過財赤的日子,由一九九八年至二○○四年,都錄得財赤,其中○三年「沙士」期間,財赤更創下七百億高紀錄,當時的人心惶惶,印象猶深。要知道,政府每年的收入會受不少因素影響而時多時少,但每年要支付的經常性開支(包括公務員薪酬、長俸、社會福利、教育和醫療等)基本上是只有增沒有減,而上年度便達致近三千億元。

因此,筆者認為,香港任何時候都要居安思危,財政開支必須緊守「量入為出」的原則,不能「大手大腳」,否則一旦經濟環境逆轉,羅掘俱窮,金山也有耗盡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