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馬年,港人除了擔心政改爭拗及佔領中環可能鬧得雞犬不寧之外,對經濟前景亦不無憂慮。畢竟,一損俱損,政治動盪必然會衝擊經濟及民生,加上外圍環境陰晴不定,似好未好,本港前景恐怕未可樂觀。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認為,儘管美國退市有利好因素支持,當地失業率回落,個人消費表現不俗,樓市亦持續復甦,但美國經濟仍存在隱憂,並非一帆風順;他警告,隨着美國退市,資金無可避免會流走,本港利率有上升壓力,而且上升速度可能比預期快。
這雖然只是老生常談,沒有甚麼新意,但起碼道出一個事實,外圍經濟並非人們想像中那麼好。表面上,美國失業率降至百分之六點七,是五年來最低,實際上,這主要是勞動參與率下跌所致,也就是說許多美國人因為長期失業而索性退出勞動市場。至於所謂個人消費表現不俗,也只是一種假象而已,目前美國人的收入普遍低於金融海嘯前,根本不可能長期支持強勁的消費。本港廠商大多認為今年出口市場難以樂觀,正是反映了這種憂慮。
外圍經濟陰晴不定,復甦乏力,香港自然不可能獨善其身。近年香港經濟之所以能保持增長,主要受惠於中國因素,問題是,近年內地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今年估計亦好不到哪裏去,一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回落,反映需求疲弱,在這種情況下,本港經濟增長動力又從何而來呢?
更加令人擔心的是,美國退市對新興市場構成沉重壓力,香港作為一個高度開放的小型經濟體,受影響只是遲早的問題,一旦大量資金撤走,隨時引發金融動盪。有學者指美國退市以鄰為壑,志在擾亂國際金融市場,以便從中獲利。這顯然不是無的放矢,港府必須未雨綢繆,制訂各種應變措施。
除了外憂,還有內患。馬年是政改年,政治形勢空前惡劣,一旦佔中爆發,社會出現混亂,勢必影響金融及經濟。回歸後香港諸事不順,產業轉型失敗,經濟結構單調,不是獨沽金融一味,便是依靠旅遊業食老本,經濟發展缺乏新動力,整體競爭力被新加坡等對手愈拋愈遠,加上政治爭拗無日無之,香港怎麼可能有運行。更何況,隨着香港接待旅客能力逐漸飽和,而中港矛盾又不斷惡化,旅遊業亦遲早無以為繼。
三分人事七分天。有玄學家指馬年是「火焚三年」的大關口,加上香港位處馬年是非位,除了政治爭拗比蛇年更加頻繁激烈,經濟發展亦會進一步放緩,尤其是五行屬水的金融銀行業,極易出現動盪。證諸目前的現實,這番預測不是沒有道理。正所謂,好的不靈醜的靈,香港本身問題多多,外圍環境又不明朗,新的一年增添新的隱憂,市民恐怕只能自求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