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後的政治,最常講又最廢話的一句話叫「政治化」。如政策推行遇反對聲音,政府便說不要把事情政治化。因此,最常說人政治化的是政府,而最常被批政治化的是泛民議員。議會明明是講政治的地方,反對派就是愛反對,提出反對聲音便屬政治化,政府所謂不要政治化,不過想認同多一點,反對少一點,說了等於沒說。
議會是辯論場所,透過辯論凝聚不同意見,多元立場,最終確立政策。但這種政治意義讓政府解讀,卻成了挑起爭拗,窒礙施政,然後說異議者政治化,最終便把政治化污名化,叫民間討厭政治。
偏偏愛政治化的不獨泛民議員。比如港台要興建新大樓,立會審批撥款,堅持反對的卻是建制派,原因是造價奇高,商經局只好暫時撤回申請,建制派議員算不算政治化?又如政府推買賣樓宇雙辣招先斬後奏,立會內反對最烈的是建制商界議員,商界向來支持政府,於此何以政治化起來?要是不善忘,去年的堆填區擴建案,立會內更是跨黨派反對,當然反對最力的是鄉事派議員,似乎連鄉紳也變得政治化!
有政策便有政治,政府根本無法避免政治化。像國民教育,訓育學生如何當國民,本來就是政治化教育,是政府帶頭政治化。有政策就有損益,簡單如扶貧,沒受益已覺受損;高明的政治家推動政策,所謂策略、部署便不常掛在嘴邊,反而多談政策理念,解釋政策的合理性,就是講道理,為政者說明為何有此政策,便比任何推動政策的手段更切實際。政治化就是真理愈辯愈明,為政者何以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