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取消聯繫匯率

聯繫匯率的利害,經過多年推行,應該十分清楚了。聯繫匯率並非牢不可破的制度,一九九七年第一次亞洲金融危機已顯示,它依然會遭國際游資的金融攻擊。抵禦之法代價沉重,而且當年若無中國在旁護衞,游資不一定會一擊得手便退。攻擊時間一長,香港金融體制能否守得住,頗有疑問。

第一次亞洲金融危機,包括游資衝擊港元匯率與股市的具體細節,特別是幕後交易,至今我們還沒有詳細資料與分析,只有一些僅看表面的學術相關或然率分析。當年,對沖基金及其他游資炒賣亞洲貨幣、金融工具,很多都是在紐約企業之內黑幕進行。由於美國政府修改法例,不予這些交易公開,港府乃至其他亞洲國家政府都無從得知交易情況,對現貨市場的衝擊難以防範應對。阿根廷在二○○二年放棄聯繫匯率的貨幣發行制度而大幅貶值,或許可證明其未必牢不可破。保加利亞被稱為聯繫匯率最成功例子,在二○○九年亦同樣受到國際游資衝擊,只是作為歐盟成員,亦受歐元支持,才沒有落至阿根廷的下場。

聯繫匯率或貨幣發行局原屬殖民地的制度,依附於宗主國的金融力量,並不獨立,故亦受制於宗主國的貨幣與利率政策。香港的聯繫匯率始自英殖時代,但與美元掛鈎,反映英美金融整合勢力。但回歸後,香港愈來愈依賴人民幣,聯繫匯率便形成本地通脹、經濟失去動力的主因。

事實上,新加坡還可實行黑箱式管理浮動匯率制來保衞金融獨立,香港為何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