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指春秋:新春熱鬧背後之悲涼

新春伊始的甲午馬年表面上熱熱鬧鬧,歡樂氣氛無疑是俯拾皆是的,初一花車很繽紛,初二煙花很璀璨,連車公靈籤也沒有大殺風景,給予代香港齋戒沐浴求籤去的鄉議局主席劉皇發一支中籤,並不是令人嚇破膽的下籤。然而有一事讓我覺得熱鬧背後滲透着一絲絲哀愁,悲涼的感受既來自矛盾日深的貧富懸殊,亦來自香港獨特的人文景觀,放眼海內外華人社區是看不到的。

貧富懸殊不必多說了吧,有人華衣錦服吃喝玩樂,有人衣衫襤褸露宿街頭。至於獨特的人文景觀又是甚麼呢?正正是熱熱鬧鬧的繁華市面,新春期間無論是初一初二還是初三,各大商場的店舖食肆十居其九照常營業,「年晚收爐初十啟市」的舊時面貌不復存在。

世光痞人我清楚記得,小時候每逢過年,街頭總是冷冷清清,原因是各行各業盡皆暫停營業,為的是把握難得的機會跟親朋好友慶團圓歡度佳節。如今嘛,東主收爐統統變作照常營業,理由很簡單,東主不放過任何做生意謀取利潤的時刻,以免白白浪費了高昂的租金。

沒錯,香港的租金實在是太昂貴了,昂貴到一個程度,沒有任何一刻是浪費得起的。年晚收爐初十啟市的話,等於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之下白白向業主繳付天價租金,到頭來說不定蝕得涕泗縱橫。不是說地產霸權欺人太甚嗎?從過年之時繼續萬家燈火做生意的人文景觀可以印證,所謂東主其實作不了主,東主是業主的奴隸。

年晚不收爐,初一已啟市,不是太悲涼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