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除了食療外,原來市民也可透過按摩身體不同穴位,達到消滯、通便之效。註冊中醫師羅佩雯指,市民每天為穴位作「保健操」,有預防疾病之用。按摩方法簡單,只需屈曲拇指或食指關節,於不同穴位上打圈按壓二至三秒,以三十下作一個循環,早晚各做五個循環即可,期間皮膚會有輕微的痠麻脹痹感覺。
若欲紓緩食滯後的胃脹不適,可按摩「內關」穴位,位置在手腕的腕橫紋上兩吋,羅佩雯表示,該穴位與胃部息息相關,可幫助調節胃功能,但若按壓三天症狀仍然持續,市民應及早求醫。春天濕氣重,容易患上感冒,全身乏力,市民可按摩「陰陵泉」穴位,位置在膝頭內側、脛骨盡頭,該穴位有消減濕氣,強化肝臟的作用。
不少市民遇病欲尋求針灸醫治,羅佩雯提醒,針灸會直接刺激穴位,效果可能「好犀利」,若症狀輕微,建議市民先從草藥、按摩開始,若效果不顯著,方接受針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