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地建屋扭六壬 最怕說易而行難

為了解決房屋問題,新一年度施政報告提出將一百五十二幅土地改作房屋發展,增加約二十一萬五千個公私營住宅單位,數目不可謂不多,然而,改變土地用途牽涉規劃、環保、交通等問題,必然引起種種爭議,遭遇重重阻力,最終能否成事,不能不令人懷疑。

根據當局提交的文件,計劃改變用途的土地分布全港各區,除上一份施政報告提及的七十幅外,當局另外物色了八十幅用地。其中大埔最多佔二十三幅地,其次是屯門二十二幅地,而元朗雖然只有十四幅地,但提供四萬二千個單位,為各區之冠。

眾所周知,房屋問題積重難返,私人樓宇價格高企,公營房屋僧多粥少,無殼蝸牛只能望樓興嘆,主要因為前朝政府規劃不當,得過且過,導致土地供應嚴重不足。現屆政府對症下藥,積極增加土地供應,大方向固然正確,但說易行難,增加土地供應掣肘多多,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卻是一個很大的疑問。以這一百五十二幅地皮來說,數量雖然不少,惟對比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定下的十年建屋四十七萬伙目標,依然有相當大的距離;何況這些地皮能否全部獲准改變用途,仍是未知之數,只要稍遇阻滯,目標隨時落空。

事實上,更改土地用途牽一髮動全身,需要考慮交通、社區設施、環境影響等各種因素,既要通過城規會,還要得到區議會支持,不是說改就改。尤其是在泛政治化的今天,港府拓展新界東北尚且受到諸般阻撓,寸步難行,而這一百五十二幅土地分布各區,牽涉各方面利益,要將它們悉數改變用途,難度恐怕比推動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更大。退一步說,即使港府能夠平息爭議,排除阻力,成功改變所有一百五十二幅土地的用途,新增的房屋供應也要多年後才有望落成,遠水根本救不了近火。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面對日益嚴重的房屋問題,儘管港府不斷推出新招,一時寸土必爭,一時見縫插針,一時填海造地,可惜雷大雨小,成效不彰,房屋供求失衡的情況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日益嚴重。當局數字顯示,去年一手私人住宅施工量只有一萬四千多伙,按年大幅下跌兩成四;而因為多個大型項目延遲落成,總落成量更只有八千三百個單位,不僅低於政府估計的一萬三千多個,更創出○九年以來新低。住宅落成量遠低於預期,證明私樓供應量變數甚多,發展商在商言商,各有各的考慮和盤算,政府根本無法控制。當局預測供應量將逐漸回升,未來四年提供逾七萬個單位,恐怕只是一廂情願而已。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一百五十二幅地皮改建房屋,聽起來頗為吸引,實際上只是一場數字遊戲而已。現屆政府解決房屋問題的決心毋庸置疑,可惜由於社會阻力重重,加上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結果實在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