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理財哲學值得討論

施政報告建議的扶貧措施力度頗大,彰顯梁振英政府幫助基層紓困以至扶貧的決心,以「大手筆」來形容實屬恰當,卻惹來輿論關注經常性開支的滾雪球效應會否失控,令未來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難以為繼。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網誌擔心儲備遲早耗盡並非無的放矢,被政圈中不少人視為言論衝着特首梁振英而來,儘管後者多番強調特區政府的理財哲學,管治團隊的內部是一致的,包括財政司司長在內,均支持與配合施政報告。

曾俊華的憂慮自有其合理性。事實上,《基本法》第一百零七條對特區政府理財原則早有明確規定,要求「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

《基本法》的規定不應理解為機械式的規則,而是有一定彈性的,並非以年度來比較,而應該是一段時間內,如三至五年為期。回歸以來,財政赤字就曾經多次出現,但整體而言,收支仍能達致平衡,歷任財政司司長也能堅持「量入為出」此一大原則,中央亦未見有何微言。

曾俊華在曾蔭權任內做財政司司長期間,先後「派糖」合共二千億之巨,更有豪派現金六千元的紀錄,也曾招惹輿論狠批。新政府今次所謂「大手筆」拋出二百億,若能落在實處,絕對符合「應使則使」的理念,毋須大驚小怪。

反而公共開支與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率掛鈎的討論更值得研究,連同財政儲備總量的合理性問題,應該鼓勵公眾多作討論。